我县五处朱子文化文物遗存列入县级文保单位
2016-03-15 11:25:41 来源: 责任编辑:浦城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南浦书院 叶山叶氏宗祠 朴树桥 仙霞古道 金水桥、泮池 3月7日,记者从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获悉,我县文物部门在朱子文化文物遗存专项调查中,发现了南浦书院、叶山叶氏宗祠、金水桥(泮池)、朴树桥、仙霞古道深坑段等一批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的文物遗存,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历代朱子理学文化及浦城理学十三子在浦城的相关信息。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这五处文物遗存列入县级文保单位。这些文物遗存列入县级文保单位后,文物部门将划定保护范围上报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公示,并分别竖立县级文物保护碑进行保护,对确实需要修缮的建筑将进行实地勘察、制作保护规划后争取资金进行修缮保护。
南浦书院 南浦书院位于仙楼山西侧山麓,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现存建筑组群包括南浦书院主体建筑、泮池、卓观亭廊桥、炼丹井以及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一些建筑。
南浦书院始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县吴镛创办。据志书载:书院原讲堂内供奉理学十三子。清代从南浦书院走出祖之望,朱秉鑑等一批科举进士。书院主体建筑于清光绪十年(1894)重建,坐东朝西,单进合院式,平面呈长方形,建筑面积402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楼、门厅、过雨亭、正厅、石砌挡墙,天井两侧带回廊。大门门楣嵌阳刻楷书“南浦书院”石匾,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带卷棚轩顶前廊,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随脊梁下皮墨书:“大清光绪拾年岁次甲申秋月毂旦 永和知府衔申補清军府署浦城县正堂加五级 记录十次岁 澂重建”,正厅横枋上金漆临摹“亲爱精诚”四字。民国元年(1912)浦城县临时议会、民国33年县临时参议会、民国34年县参议会设此。1961年,南浦书院辟为县教师进修学校使用至今。
炼丹井、泮池为附属文物。炼丹井,位于南浦书院主体建筑后侧石砌挡墙的第一级平面之上。依山势而凿,井身呈圆直筒型,井壁及底部毛石垒砌,平台表面三块大块的花岗岩打磨出平面,井水清澈,至今为百姓所饮用。泮池,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原址上重修。平面呈椭圆形,中部被卓观亭廊桥一分为二,桥为单孔石拱廊桥,条石砌筑桥身及桥拱,上覆桥亭为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建。
叶山叶氏宗祠 叶氏宗祠位于古楼乡叶山村。叶山村为南宋理学家朱熹弟子叶文炳故里,该祠为祭祀叶文炳及其他叶氏先祖所建。据《叶氏族谱》记载: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廿九年(1764),坐南朝北,占地面积364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墨斗池、门楼、戏台(已毁)、正厅。门楼为三间三楼仿牌坊结构。正门门楣上嵌楷书阴刻“叶氏宗祠”砖匾,四周嵌“双龙戏珠”和“文官”等精美砖雕。门墙两侧开券顶边门。戏台内顶覆八角形藻井。天井压沿及通道均为条石铺设。正厅面阔五间,进深六柱带前廊。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
叶文炳,字晦叔,宋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初任晋江主簿,官至奉议郎。自幼好学,对国学有较深的造诣,尤以理学见长,为朱熹理学浦城十三子之一,为官刚正不阿,操守清廉,爱民如子,常致书请教朱熹,如何居官临民,朱熹极详尽告诉他。叶文炳去世后,真德秀为其写下墓志铭。其事迹载入《西山文集》、《福建通志》、《建宁府志》、《中国人名大辞典》。
叶山廊桥为附属文物。叶山廊桥位于宗祠南面水口处,始建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当地富绅方杨公为庆贺第六子出生,独资建造此桥施德,原称叶家山水口桥。清光绪年间重建。桥面为大小不一的卵石铺砌,悬山顶木构廊屋,抬梁穿斗混合梁架,用柱24根,两侧设有栏杆及挡板,内设神龛,供奉地方神灵。桥后的水口风景林,有一颗四人围不拢的云杉树,风景秀丽,空气清新。
朴树桥 朴树桥位于仙阳镇三源村朴树桥自然村。因桥头原有一颗硕大的厚朴树而得名。桥为单孔石拱桥,原有桥屋,现已毁。桥平面呈曲直,中部河卵石平铺,两侧边铺砌块石。桥拱条石错缝砌筑,桥身则用条石、块石叠砌,在桥下游东侧桥身嵌宋绍兴七年(1137)石刻,楷书阴刻,全文为:“圣宋绍兴七年岁次丁巳戌申朔谨募众缘建造石墩谨题。”在桥体镶嵌明确建造纪年石刻的宋桥,在福建为数甚少,也是我县有文字纪年最早的桥梁。我县城区南浦桥,据县志记载(没见碑刻)肇建于宋隆兴元年(1163),朴树桥比此桥早25年。
该桥为仙霞古道上一座重要的桥梁,至今还可见被独轮车碾成的车辙。理学家朱熹至京城任职往返都经此桥。真德秀故里在仙阳,其到城区都要经此,是浦城重要的理学遗址。
仙霞古道深坑段 仙霞古道深坑段位于盘亭乡深坑村,保存较好的尚存两段。南段南起浮盖山脚循盘亭溪畔,经深坑村往西通往江西省境内。北段自深坑村姚家坂自然村(现205国道深坑加油站)起,经枫岭关(浙江省江山市)与仙霞关相连。浦城境内全长约1500米,宽约3.5米。
仙霞古道深坑段为唐乾符五年(878),黄巢起义军攻占南方,自浙江省衢州刊山开道700里至建州时开辟,系古代中原与闽地交流的重要孔道。历代文人墨客行经此地留下众多不朽诗篇,其中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度仙霞岭》尤为出名。
仙霞古道深坑段路面全部铺设卵石及山毛石,1933年因修建江(山)浦(城)公路时大部分被掩埋或破坏,目前我县境内只发现盘亭乡深坑段和庙湾村梨岭关段保存较好。
金水桥、泮池 金水桥、泮池位于浦城一中教师宿舍区内。原为浦城孔庙建筑的组成部分。孔庙建于宋庆历年间(1041-1048),创建人为陈襄,福建理学的代表人物,与郑穆、陈烈、周希孟称为“闽中四先生”,奠定了福建理学的基础。陈襄在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即任浦城县主簿权知县事。到任后,孜孜以教育人才为务,在县东南隅龙头山左筑学宫并建孔庙,招收当地子弟,亲自授课。学校颇获盛名,吸引远方几百人来浦城求学。绍兴四年(1134),孔庙重建,理学家杨时为之作《重建文宣庙记》。
1916年,在孔庙设浦城县私立中学,1923年9月,浦城县私立中学在此创办,其后,一直在浦城中学(浦城一中)的校园内。1966年8月,在“破四旧”中,孔庙梁上大匾、孔子塑像被毁。1967年9月3日,一把大火将孔庙大成殿烧成一片瓦砾,至今只剩下金水桥和泮池。
金水桥亦称泮桥、状元桥,清顺治四年(1647)所建,单孔石拱,桥长11米,宽4.3米,跨径2.8米。条石砌筑桥拱及桥面,毛石堆砌桥身。桥面两侧围青石护栏,立柱16根,间距1.4米,柱高1.3米,护栏高0.7米。桥面台阶南七级,北五级蹬顶,整体形成一道自然美观的弧线。台阶与护栏共用青石板72块,隐喻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之意。桥南面桥头两侧的抱鼓石原为上马石,寓意状元、进士骑马游金阶,后因南方人不善骑马,改为头插金花,身着状元袍,击鼓蹬靴上金桥,功成名就之意。 泮池平面呈长方形,四周围以青石护栏,用柱28根。泮池自皇华山孔庙创建以来则凿之,三年一小浚,九年一大疏,至今保持原样。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