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万亩良田飘稻香
| 2025-11-12 10:00:39 来源:浦城新闻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时光不语,岁月留痕。当 “十四五” 规划的奋斗征程行至收官之年,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早已在五载春秋里悄然蝶变。在此收官的节点回望,那些早出晚归的身影、攻坚克难的眼神、守望相助的笑容,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今日起,浦城县融媒体中心特别开设《奋进的浦城·我们的 “十四五”》专栏。我们将以镜头为眼、以文字为桥,走进项目现场、田间地头、社区街巷,全方位展现浦城这五年来的发展成就。 浦城是全国产粮大县,“福建粮仓”美誉远扬。 “十四五”期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浦城贯彻落实《“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战略部署,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2024年,全县完成粮食种植48.28万亩(超额完成任务),其中,再生稻种植8.5万亩,均居全省首位,粮食生产综合考评等十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2025年,全县计划完成粮食种植47.88万亩以上,其中,再生稻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确保粮食生产面积、产量稳中有升。 “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国家现代农业(水稻、油菜)产业园”“全国水稻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五年来,浦城接连获得分量十足的“国字号”品牌背后,是当地作为南方水稻优势产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统筹推进粮食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对规划中“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精准落地。 提供政策保障坚定种粮信心 “每年,我们都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并发布关于加强粮食生产的若干措施。”浦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杰告诉记者,今年,浦城县已制定包含扶持再生稻与双季稻生产、推广“稻+N”种植模式、鼓励种业创新等内容的《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十五条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推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据了解,我县财政每年统筹资金2000余万元推进粮食生产,并结合创建国家现代农业(水稻、油菜)产业园项目1亿元奖补资金,重点支持现代种业提升、强化粮油科技、三产融合发展等项目。 随着政策保障的落地实施,农户种粮热情也高涨了起来。但是高温、干旱、暴雨等来自大自然的考验,一度束缚着农户“大展拳脚”。
稻田航拍 “过去,农业经常是‘看天吃饭’,高温、干旱、暴雨等等,都有可能带来灾害而影响产量。”家住临江镇锦城村的种粮户周小荣说。2023年,浦城县推出再生稻完全成本叠加保险相关业务,周小荣成为第一批“用户”,每亩田的保费60元,农户承担保费的10%,县财政补贴90%,即农户投保每亩保费仅6元,每亩保额最高可达1000元。这几年,得益于给水稻买上保险,他的心里,已经踏实了许多,也坚定了继续种粮的信心。 “我们正在逐步健全种粮补贴、贷款支持、农业保险等制度,启动了覆盖6.5万亩农田的高标准农田灾损保险试点项目,在降低灾害风险上,给农户送上‘定心丸’。”孙杰说,为了减轻种植户投资负担,2022年8月,当地还成立了兴农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已累计为农业生产提供贷款担保280笔,共计8300余万元。 建设高标准农田 筑牢坚实“耕”基 “平均干谷亩产达770.5公斤,达到超高产水平!”8月初,在浦城县临江镇水西村万鑫家庭农场的再生稻头季亩产记录板前,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申建波揭晓了该田块再生稻头季测产数据。
申建波揭晓该田块再生稻头季测产数据(资料图片) 这样亮眼的成绩,离不开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团队通过推广再生稻绿色种植技术,向土壤中施入特制再生稻专用有机肥,配合科学水肥管理和秸秆还田技术,持续为土壤补充有机质、改善结构。“以前这个地块种啥都长不旺,现在单季轻松超700公斤,再生季几乎纯盈利。”万鑫家庭农场负责人、种粮大户马芳华难掩兴奋,按目前数据测算,再生稻头季就比往年每亩多收数十公斤,他这3000多亩地算下来,实打实能增收七八十万元,加上再生季,收入就更可观。 土地的变化,给马芳华带来的惊喜,不仅于此。“往年端午节前后雨水多,再生稻‘烤田’总泡汤,二季稻倒伏减产让人心疼。这几年持续建好高标准农田,再也不用为排水发愁了!”马芳华兴奋地说,今年,他的种植基地又新增了700多亩高标准农田,不仅能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梯度式设计让灌溉更为便利,排水渠、灌水渠“二龙分治”,还解决了传统泥渠导致的病虫害“窜灌”难题。 近年来,浦城县以入选“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为契机,积极探索丘陵地貌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争取上级指标资金4.08亿元,获亚行贷款项目、县农行贷款授信等金融支持6.82亿元,吸引新型经营主体投入1500万元参与建设,以“灌排化、机械化、田园化、生态化、数字化”为标准,推进“小丘并大丘”。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约41.66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八成以上,建成后,农田综合产能可提高11%以上,为粮食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耕”基。 用好科创平台 实现稳产丰产 如何向沃野良田要产能?大力推广“一种两收”的再生稻,便是解法之一。 再生稻头季收割以后,稻桩上休眠的腋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重新萌发,长出稻穗,在深秋时节迎来二次丰收。浦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郑莉还记得,2016年当地开始试验再生稻头季机械化收割时,再生季产量相比人工收割减少了30%~40%,亩产只有不到250公斤。“我们突破了再生稻机收‘辗压’技术瓶颈,再生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郑莉说。2025年,浦城县种植再生稻10万亩,示范片两季最高田块亩产1417.6公斤,“吨粮田”的目标在机械化时代再度成真。 搭建科创平台,借力科技种粮,是强化好“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动能”的破题“密钥”。 “以前种粮看天气,现在种粮靠科技。”石陂镇种粮大户、陈氏泰优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兆武对近年来种粮的变化作出总结。从选种到收割,都有专家团队手把手指导,这是他敢于将种粮规模扩大到4000亩的关键原因。2021年,福建省第一家水稻产业科技小院“福建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正式挂牌,多年来,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原副校长林文雄教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常驻“科技小院”,通过技术指导实现成果转换,稻田增产又增收。
石陂镇再生稻科技小院 近年来,浦城县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构建技术攻坚的新体系,通过搭建平台、引育人才、优化服务等措施,落地建成谢华安院士专家团队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再生稻科技小院等五大科创平台,成功编制《浦城县再生稻绿色高质量发展技术规程》,率先发布全国首份再生稻绿色高质量发展白皮书……科技与农业的一次次融合、运用,为粮食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近年来,浦城县还在品种选育、引进良机上下功夫。以双海种业、金福源种业等龙头企业及科研院校为依托,全县制种面积达6.37万亩,成功选育“稻两优二九”“悠香优2号”2个水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浦乡优一号”等16个水稻品种通过省级审定;筛选并示范推广“福香占”“浦乡优一号”等适合浦城种植的优良品种,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5%。同时,建立起“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体系,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升级再生稻工厂化育秧、机插机收、统防统治、秸秆还田和物联网等方面的机械装备。2024年,全县农业机械保有量达7万余台,全县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83.35%。 “在今年5月发布的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中,‘浦城大米’产业集聚区品牌价值攀升到421.17亿元,这让我们继续做好‘浦城大米’品牌更有信心。”孙杰说,如今,浦城还在推动多元融合,拓展产业增值空间上下功夫,围绕“十四五”规划“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的要求,探索“稻-再-油”高效种植模式,即“一季水稻+再生稻+油菜”科学轮作,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单位面积收益,2024年示范片全年亩纯利达1100元。 今后,我县还将继续深化农业绿色发展实践,从制种、种植、精深加工、销售全流程推动浦城大米产业链和价值链迈向更高层次,并以莲塘畈—麒麟畈万亩稻田为基础建设“水稻公园”,整合资源打造集种植、体验、研学、旅游等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精品线路,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邱春静 袁野 徐裕) |
相关阅读: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