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浦城新闻网 > 时政 > 正文

科技小院“小载体” 产业发展“大动能”—— 福建浦城水稻种业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记

2025-09-22 09:46:08  来源:浦城新闻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每天都得写科研日志,与水稻和仪器打交道,一天的活儿早就规划得明明白白。”秋日,在位于浦城县忠信镇的福建浦城水稻种业科技小院里,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的研究生倪美珍正蹲在几个水桶旁——里面是一株株正在开花的水稻,她指尖翻飞,熟练地给稻穗部位套上袋子,一边记录着实验情况。

“下田、上课、做研究,每天都很充实。”这是科技小院师生们的日常,也是科技小院推动当地种业发展的缩影。科学家带课题下来,企业带需求进来,农民带技术出去,种子带着基因“上新”……自2024年4月福建浦城水稻种业科技小院成立以来,当地推动政府、高校与企业三方联动,这座藏身闽北山野田间的科技小院,正推动着一场从育种研发、技术帮扶到产业升级的变革。

小院师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晨光刚漫过科技小院前的大片良田,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研究生卢秋勇,趁着清晨凉快,已经在地里忙活了好一阵子。他俯身盯着水稻苗,手里的本子记个不停:叶宽多少、分蘖有几枝,每一项数据都不含糊。

种业科技小院的林荔辉教授(右)与学生在田间采集数据

他正在做的是氮高效水稻品种筛选试验,通过分子标记辅助技术把高效吸收氮肥的基因,杂交转移到另一个品种上来,让水稻种子种植时能够节省约30%的氮肥。说通俗点,就是想找出“省肥还高产”的品种,帮农户少花钱多产种。

“我们每天起得比农民大哥们还早嘞,天没亮就要出来采集实验数据,太阳出来了也得顶着,把数据一一采完才行。” 这个00后漳州小伙抹了把汗笑着说,作为新时代的新农人,能响应国家“三农”政策,扎进田里做科研,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品种,卢秋勇觉得既有意义又有价值:“也就是说,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科技小院入驻专家教师10人、研究生5人,门口的良田40亩,3000多份试验材料得盯着跟踪,抗稻瘟病、抗虫、抗倒伏、高香型、花青素提升等种类水稻种子试验……这处能给稻田“送科技”的小院,由福建省农技协、浦城县委、县政府和忠信镇党委、政府一起推动,福建农林大学和当地企业金福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从引进种质资源、选育新品种,到研究制种技术,小院一步步交出了亮眼成绩单。

据悉,2024年,小院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等省内外单位,引进了800多份优异水稻品种,一一做优势和品质鉴定,最后筛出26份高产、优质,还带香味的杂交稻新组合;2025年,又接着引进650份新组合继续筛选。除此之外,小院还积极培育特种稻,通过常规田间育种和实验室育种相结合,通过花药培养和物理诱变产生新的品种。目前,小院已经创出17份优良特种稻品系,其中糯稻新种质7份,长粒香型红米品系5份,黑米种质5份。

“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我们小院研究种业科技,也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田间,科技小院责任专家——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教授林荔辉说。在这儿,科研人员不光引进全国的优质籼稻新品种,挑出适合浦城种的品系,还把常规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起来,就是为了育出带“浦”字的更高产、更优质、抗病虫害的高端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通过“实验室+田间”双轨研发机制,建立起新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当地种业发展“插上翅膀”。

当地农民制种技术“接上天线”

为什么要成立一个科技小院?

忠信地处闽江源头,是国家级生态乡镇,耕地面积广阔,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历史悠久。早在1976年,镇里就选派徐坤良等8人分赴漳州龙海和海南学习水稻制种技术,到1977年,推广面积已达2000余亩。2025年,浦城全县制种面积6万亩,忠信镇作为核心产区之一,全镇制种面积达1.9万余亩,居全县首位。

据悉,当地农民会和企业合作,根据企业挑选的品种进行制种,一亩地产值3000多元。收益虽高,不同品种间的特性不一、地块有肥有瘦、种植技术有高有低,企业的新品种是否适合当地种植又是一个问号……如何让农民技术进一步提高,提升产量和效益,是科技小院的头等大事。

学生熟练地给稻穗套袋

在科技小院办公室会议桌上,放着5个牛皮纸袋,这两天当地几个制种大户把种子样本送了过来。“我们在测试18天收、21天收、24天收、27天收的种子发芽率情况,来找出最好的收获时间。”林荔辉教授拿起一粒种子介绍道,“收成时间很重要,比如这粒种子收得晚,粉质化严重就不能发芽,影响农民收益。”

“种子8元多一斤,大米1元多一斤,种子不达标只能按米价收购,天差地别。而且现在种子的市场标准是一步步提高,不过有小院指导,心里踏实多了!” 一位农户的话,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让农民有赚头,这正是科技小院在技术帮扶上的实在价值。

为了把科技真正送到田间地头,小院种业领域的科研人员分批次长期留在忠信,建立了专家工作站、科研工作站和学习实践基地。他们把高产栽培、制种配套技术整合起来,搞起了绿色优质稻米生产示范片,每年至少办2场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会,培训200人次以上的乡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式也灵活,课堂上讲理论、地头看示范、田里手把手教,还有专家在线答疑解惑,常态化帮助农户解决种植问题。

这么做下来,科学普及、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三件事拧成了一股劲,当地农民种植技术算是“接上了天线”。

种业企业走上发展“快车道”

忠信镇其实有着发展高端优质大米的天然优势,可一直缺个有核心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

2023年,在忠信镇党委、政府的牵头下,福建金福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与国内种业龙头广西兆和种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结合制种产业发展需求,镇党委、政府通过“振兴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全镇流转土地2.6万亩,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迈出了本土种业发展的关键一步。

开展水稻发芽实验

公司要长远发展,需要向上游突破,需要技术研发获取资质,需要好的品种占领市场。但新公司难题不少:品种资源少、科研人才缺、技术底子薄,想往前闯还需要“推一把”。

“目前我们在申报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及其亲本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B证),这需要三个自己的专属品种。除了自主研发,我们积极对接科研团队,比如说科技小院的新品种研发出来了,就可以转化给我们公司,增强企业的硬实力。”金福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罗易和说,与科技小院深度合作,成了企业补科研短板、扩人才队伍、练出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招。

现在,双方靠着紧密协作,正全力推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品种选育,一点点攒起企业的新质生产力。“培养一个好的品种可能要6到8年的时间,我们福建农林大学有着很深的技术积累,和金福源公司一起努力,就是想把水稻种业的产业链进一步延长,搭起‘品种培育—种子繁殖生产—市场推广’的育繁推一体化体系,把实验室的资源带到田间地头,打造浦城的农业‘芯片’。” 林荔辉教授说。

科技小院看着小,却是激活产业振兴“大动能”的关键支点。未来,这儿会继续发挥“政府—企业—学校—科研”联动的优势,在水稻基因挖掘、种质资源创制、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高端绿色稻米生产及浦城大米品牌建设等方面再加把劲,用科技力量推动水稻种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柳浪漫 陈红 黄竟轩)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南浦时政
更多>>新福建
更多>>文化文明
更多>>理论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4 FJN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浦城县五一三路132号
办公电话:0599-2822949   E-mail:408759325@qq.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200010
浦城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2871397   举报邮箱:pcsx888@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码35072202010026   闽ICP备150183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