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满浦城 粮安筑基石——浦城县“三稻”统筹发展纪实
2025-07-07 10:04:13 来源:浦城新闻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有这么多的专家学者在浦城进行大米研究,这下对浦城大米的品质更加放心了!”近日,在闽越山水米业有限公司,几位来自浙江的客商参观完谢华安院士工作站后,不禁连声赞叹,当场与公司负责人钟安森初步达成了浦城大米的合作意向…… ▲连片的高标准农田 浦城县是闽北农耕文化起源地,享有“福建粮仓”盛名。这里群山环抱、水系纵横,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优质的稻米。近年来,浦城以稻文化、稻产业、稻科技——“三稻”统筹发展为引领,加快构建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水稻产业体系,持续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和大米市场竞争力,打响“浦城大米”品牌,守牢“福建粮仓”,端稳“中国饭碗”,将保障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工作协同推进。 稻文化: 千年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这句流传数百年的农谚,生动地描绘了浦城自古以来作为福建粮食主产区的繁荣景象。浦城县枫溪乡拥有悠久的稻田生态养鱼历史,每逢早稻关键生长期,当地便会举行盛大的“投放鱼苗”活动。届时,该乡7个村的养殖户们卷起裤管,将“福瑞锦”品种的鲤鱼陆续投放到稻田里。 ▲枫溪梯田 郑蔚武/摄(资料图片) 活动现场,村民李女士带着孩子参与活动后感慨:“让孩子亲身下田体验农事生产,比课本上的粮食安全教育更生动。” 浦城县是福建农耕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2018年,浦城县管厝乡党溪村牛鼻山探沟出土了大量农耕生产用具及部分谷粒标本。经鉴定,这些谷粒标本为距今4800-5300年的谷粒遗存,系南方地区发现最早的水稻标本之一。 如何让这条跨越五千多年的稻作文脉看得见、摸得着、传下去?浦城乡村建起了“稻文化记忆馆”。富岭镇殿下村的“稻产业展示馆”便是其中代表,其馆内精心陈列着从古至今的农耕器具、稻作文献。“我们不仅要种好稻,还要让年轻人记住,一粒米里藏着多少祖先的智慧。”富岭镇宣传委员马超介绍。2024年,殿下村稻产业展示馆接待游客1.5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共计15万余元。 近年来,浦城县以稻为媒,推动各乡镇共同深挖农耕文化底蕴,推进研学基地、农耕文化体验园等项目建设,探索形成“以农促旅、以文辅旅、以旅兴农”的农文旅融合产业新格局。 稻产业: 从“卖原粮”到“卖品牌”的跃升 “我们收获的大米,加工和包装均由县域内企业完成。”近日,在位于浦城县九牧镇黄毕洋的贡米试验基地,负责人叶华正向众人介绍。基地外围,印有“黄毕村”标志的优质大米产品正被装袋、装车,销往浙江、上海等全国各地。 黄毕洋区域平均海拔600多米,自古便有“浦城高原”美誉,所产“清流早”品种于清朝年间被选为贡米。近年来,九牧镇以党建为引领,建设鹅卵丘贡米基地,并在水稻选种培育、科学管理等方面工作,得到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文雄和王文斐的专业指导。 “过去浦城稻农只会种不会卖,好米卖不出好价钱。”九牧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农业股职员吴浩源说,今年,该基地出产的“黄毕村富硒米”,每公斤售价20元,是普通大米的2倍。 ▲稻米加工“智能厂房”车间内全自动生产线 产业链的延伸正在稳步推进。不仅合作社积极行动,位于临江镇的福建省祥禾米业有限公司也将废弃稻壳售至福建圣农发展(浦城)有限公司,加工成鸡场肥料等产品远销欧美市场;剩余的米糠则吸引了浙江等地企业前来采购,提炼成米糠油、谷维素等高附加值产品。2024年,祥禾米业总产值达4000余万元,带动浦城1700余户农户户均年增收近2000元。 近年来,浦城聚焦科技创新,通过出台政策、引导企业设备升级换代、嫁接科研创新平台等,汇聚多方“智库”资源,全力推动从种植、生产、加工到销售、品牌打造、农旅融合等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构建创新链、成果链、服务链一体化,促进品牌升值增效、农民致富增收。 同时,为塑造“浦城大米”品牌,浦城县严格制定生产标准,建立溯源防伪追溯体系,制定出台浦城大米团体标准,全面落实“三确一检一码”,从源头赋能浦城大米品牌价值实现。目前,“浦城大米”产业集聚区品牌价值达421.2亿元。 稻科技: 数字田管里的“新农经” 近年来,浦城县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借力院地合作,以再生稻科技小院、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实现专业人才下沉,构建“科技特派员-当地农技干部-乡土专家”三级联动指导体系,为本县粮食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近日,在仙阳镇的谢华安院士工作站,种粮大户钟安森正专注地盯着屏幕,实时查看农田里的各项监测数据。他感慨道:“以前巡田需要走半天,如今有了这套系统,借助‘天眼’,十分钟就能轻松搞定。” 这套由福建省地质测绘院研发,浦城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的“智慧农田系统”,集合了地理信息、卫星遥感等技术,打造覆盖农田建前规划、建中监管、建后管护等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模式。 ▲忠信镇水稻种业科技小院 科技赋能不仅改变了田间管理方式,更驱动着种源创新与生产体系的革新。目前,浦城正积极争创国家级制种大县。在忠信镇的育种基地,科研人员正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加速品种选育。“我们要让‘浦城种子’装上更多‘中国芯’,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与品质。”浦城县种子站站长钟建伟说。 同时,浦城县重点推进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集成推广水肥精准管理、保根促芽肥施用等关键技术,配套建设标准化粮食烘干中心7个,培育具备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的社会化服务组织22家。截至2024年,全县农机具保有量达7万余台(套),机耕作业面积达42.72万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4.6%。 文化赋能、产业升级,科技兴农、品牌强农,浦城的“三稻”统筹实践正逐步释放效应。2024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47.28万亩,总产量21.49万吨,全省粮食综合考评实现“四连冠”。其中水稻种植面积43.1万亩,产量20.26万吨,均居全省第一。 “我们要让‘千年稻乡’焕发新生,更要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浦城力量。”浦城县政府副县长林武俊表示,浦城将持续坚持绿色、优质、高效发展方向,大力实施“1133”工程,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粮食生产提供更多“浦城经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浦城力量”。(柯聪)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