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浦城新闻网 > 理论 > 正文

加快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2024-07-30 09:59:31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李鸿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范式与主基调,释放出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彰显了与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坚定决心,对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是我国把握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有机结合,从要素驱动开放向创新驱动开放转变的自主选择,有利于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从制度层面看,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容相通,有序扩大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通过主动开放、自主开放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有利于破解制度型开放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跨部门统筹决策机制不够完善、开放政策沟通协调不够顺畅等制度型壁垒,能够充分发挥开放功能平台优势,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贸易效益和投资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发展动力。

从市场层面看,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建立同国际通行规则衔接的合规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促进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开放,有利于优化我国开放合作环境,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促进要素资源互联互通,资本项目开放与资金跨境流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加快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能够为全球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有效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从产业层面看,面对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梳理、补齐我国产业开放合作面临的短板,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有序扩大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开放,完善和保障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健全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有利于我国开放优势互补,拓展区域合作领域,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促进产业融合、区域协调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技术层面看,科技创新是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重要支撑,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技领域外商投资准入试点,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有效引导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创新机制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统筹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有利于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要素资源聚集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增强科技发展动力,能够在科技创新突破中扩大发展优势,不断拓展科技创新的市场空间和合作机会,提高我国科技现代化、国际化和市场化水平。

从法律层面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保障外资企业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国民待遇,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在法治化框架内保障外资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参与中国开放发展,分享改革开放红利,彰显了中国坚持扩大开放,维护全球化发展的决心,有利于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增强市场主体的稳定性预期,支持和鼓励各种要素资源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能够促进要素合理配置,持续增强应对全球化风险与挑战能力。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增强推进改革开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必须要有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一是完善高水平开放制度体系。要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完善高水平开放体制机制的总体目标和发展重点,加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制度系统集成,确保各项开放政策衔接发展,形成科学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要加快制度型开放,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相互衔接,减少交易成本和制度性障碍。要优化外资管理体制,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外资政策,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外资企业壁垒,支持外资企业参与产业链配套协作,依法保护外资合法权益,增强外商投资信心。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创新贸易监管制度,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制度环境,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要构建高水平开放平台,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巩固提升港澳地区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和新领域,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二是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要建立健全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律体系,明确界定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范围,有序规范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权利,为公平竞争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要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全面排查涉及经营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清理和废除各种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依法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侵犯商业秘密等违法行为,依法保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消除各种显性和隐性市场准入壁垒,全面推进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减轻企业负担,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要优化国际营商环境,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落实外商投资法律法规,强化反垄断国际交流合作,加大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增进经营主体的便利性。要营造诚信守约环境,推进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畅通信用报告和违约失信投诉渠道,加大对信用违约行为处罚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实施产业合作开放政策。要加快与国际贸易规则对接,建立健全与产业开放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要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根据不同产业特点与需求,对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放宽服务业领域外资股比限制,促进国内外产业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要强化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支持有条件企业“走出去”发展,通过海外并购、绿地投资和开展技术转移、联合研发等方式,推进共建产业园区和产业链集群,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建立健全与主要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稳定合作机制,吸引国内外企业入驻,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产业园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我国集聚全球高端要素、开展高水平价值链合作创造良好条件。要完善产业开放支撑体系,建立产业合作开放政策评估机制,明确产业开放重点和发展方向,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推动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平衡发展。

四是优化技术交流合作国际环境。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强化技术支撑平台建设,通过整合、共享全球科技资源,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支持,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提高企业创新效率和技术溢出效应。要强化技术创新合作,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共建科技资源平台,通过联合研发、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地位。要加强技术竞争合作,构建多边科技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通过签署双边科技合作协议,促进国际技术市场对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中国技术走向世界,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要优化技术贸易管理,明确技术进出口的审批流程、标准和监管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向国际市场输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提升我国技术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要加强知识产权合作,加快完善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制定,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国际转移和转化,为技术创新国际合作提供良好环境。

五是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法律保障。要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全面梳理评估现有的涉外法律法规,及时修订完善不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条款和内容,协调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涉外法治体系建设,促进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实现规则、管理和标准相通相容,进一步提升高水平对外开放。要优化涉外法律服务,建立健全涉外司法机构,通过签订司法协助协议、建立联合执法机制等方式,深化法治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形成包容有效的多边治理机制,强化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和公民合法权益保护。要加强制度保障和监管,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健全跨部门监管协调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风险防范,以高质量涉外法律建设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护航,有效应对外来风险。要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强化涉外执法司法能力建设,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升涉外法律队伍服务水平,积极推进与国际仲裁机构、调解机构交流合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和专业的涉外法律服务。

(作者系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4 FJN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浦城县五一三路132号
办公电话:0599-2822949   E-mail:408759325@qq.com  闽ICP备15018385号  
浦城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2871397   举报邮箱:pcsx888@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码3507220201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