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浦城新闻网 > 文艺文化 > 正文

浦城赣剧发展史(上)

2018-05-10 14:51:12  来源:  责任编辑:浦城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19564月,县政府派干部到剧团工作。10月,经省文化局批准,正式成立浦城县赣剧团,成立后,有了固定场所,团址设在浦城城区司前原中正堂。

 

 

成立之初,参加演出的都是年岁较大的老艺人和他们随团学习的十几岁的子女。演员阵营不整齐,观众形容它是“老的啃不动豆腐,小的还未断奶”,“无牙剧团唱漏风”。1957年,剧团向社会上招收了第一批学员,至1961年共招收348人,从中选出18人到江西艺校学习,其余的随团带班培养。不久,随班学员周恭斌、关金炎、潘水仙等崭露头角,成为剧团的主要演员。1957年进团学员吴秀英、刘金清、叶招容陆续担任了剧团的主要角色。接着,江西艺校学员也毕业回团,演员阵营更为壮观。同时,还设立了编剧、导演、舞台、监督、剧务。

县赣剧团成立后,始终把坚持面向农村,为农民服务作为剧团工作的指导方针,努力做到“哪里有村庄,就到哪里演;哪里有群众,就到哪里去”。采取“定时、定点、定任务、短演密看”的措施,自带铺盖,送戏上门,千方百计让农民看到戏、看好戏,还深入到田头、宅院,为五保户和孤寡老人演唱戏曲片断,被誉为“扁担剧团”。1958年,剧团办农场,演职员轮流到农场参加劳动,这对体验生活,实行艺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增加剧团的经济收入,安排家属就业,改善演职员生活,都起了一定作用,由此声名大振。《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福建画报》、《闽北报》等先后以新闻、通讯、照片、评论等形式报道其勤俭办团、亦艺亦农、面向农村等先进事迹。1959年,福建省文化局将浦城县赣剧团事迹制成模型,在福州和北京展出。1960年,剧团派代表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得到国务院的奖励,并与参会代表一起受到周恩来总理和其他中央首长接见。同年1120日,与越剧团合并组成浦城县地方国营剧团,分为赣剧分团、越剧分团。1961年,列为福建省5个重点剧团之一,派代表参加全国重点剧团文艺座谈会。1961年至1962年,集资7.8万元对剧场进行重建,建成有800个座位的砖木结构剧场,还新建800平方米的宿舍。19621025日,县地方国营剧团撤销,恢复浦城县赣剧团、浦城县越剧团。同年,全县确定293个农村演出点,其中200户以上的演出点49个;150户以上的演出点91个;150户以下的演出点153个。赣剧团分成3个演出分队,每年有7个月在农村巡回演出。据统计,1961年至1962年,全团90人,演出1930场,营业收入17.6万元,走遍全县所有的生产大队。1962年,江西省赣剧团副团长杨桂仙率团到浦城演出,轰动一时。

 

 

1964年,进行戏剧改革,停演传统戏,只演现代戏。1965年秋,中国戏剧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戏剧评论家林涵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姜永泰、《戏剧报》编辑田野、省文化局局长陈虹、南平专区文化局副局长袁启彤到赣剧团蹲点。林涵表在浦城住了近半年,还在赣剧团协助排演《山乡风云》、《野火春风斗古城》并写出导演体会。同年冬,在赣剧团召开全省剧团办农场现场会。

“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演出,传统戏服装、道具被毁。196812月,剧团被撤销。19691月,成立浦城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由赣、越两剧团部分青年骨干演员和部分青年业余文艺骨干组成。原赣剧团演职员大部分下放农村或改行。19738月,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参加福建省地方剧种调演,演出自编现代赣剧《种子》,省文化局确定浦城保留赣剧剧种,成为全省13个保留剧种之一。其后,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以演赣剧为主。1974年,新招收的学员,到剧团自办农场进行基本功集训,每一个学员由剧团指派的师傅负责教学。

1978年,恢复浦城赣剧团建制,并恢复上演传统戏,走传统戏与现代戏并举、以营业性演出为主的路子。以原浦城影剧院为剧场。同年,招收学员20人。县财政每年拨出1万元作为培训经费,并另拨专项经费3万元,指定两名教师带领这20名学员到江西上饶艺校赣剧班学习一年,后又到江西省艺校培训半年。1979年,省文化局对专业剧团实行“四定一奖”考评制,核定浦城赣剧团每年演出250场,其中上山下乡演出要达到70%;每年创作一个剧本;每年经济收入3.3万元,完成上述指标则给予适当奖励。1980年,全国文联理事、江西省文联副主席、江西省赣剧团副团长、著名赣剧演员潘凤霞率团来浦城演出。在浦城期间,与本县赣剧团进行座谈,协助排练,情谊亲切,使浦城赣剧团受益甚多。1981年,县赣剧团演职人员达76人。这年,江西省赣剧团著名导演童庆礽来团担任《练氏夫人》的艺术指导。童薇薇、张咪咪两位女演员到浦城县赣剧团帮助排练,并参加演出,时间达一年。著名赣剧演员杨桂仙的门生宗采琴到浦城授艺,传授她的拿手好戏《夜梦冠戴》,时间近一年。在这些老师的传帮带下,浦城赣剧团演职员艺术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练氏夫人》参加建阳地区汇演,获演出奖;参加省汇演,获演出二等奖及剧本奖、演员奖、音乐奖、舞美奖。福建电视台将该剧录成电视片,相继在福建、江西和中央电视台播放。

 

 

从县赣剧团成立后,赣剧艺术也得到发展。新编的剧目道白分韵白(中州音)和赣白(赣东北话白),正面人物和俊扮角色大都念韵白,诙谐与邪恶角色多念赣白。并逐步吸收了京剧的武打和部分程式动作和运用现代灯光、布景、扩音装置和幻灯字幕。特别是乐器,除了保留赣剧传统乐器外,增加西洋乐器和其他剧种配器,如高音胡、中音胡、三弦、琵琶、小提琴、大提琴、大倍斯、洋琴、拉管号、圆号、小铜号、洞箫、电子琴等,打击乐增加了定音鼓、大小铜鼓、大钹、碰铃等。乐队由五六人发展到十多人。演员和乐队伴奏不再用工尺谱,而改用简谱。由过去一种调式齐奏,改进为分部和弦和多层次的演奏,并采取按戏制谱、定腔、定调,演出时相互配合更为默契。

19824月,重建新剧场。这年,泰宁县梅林剧团慕名选送6名学员到浦城县赣剧团培训一年。1983年,省首届青年演员比赛,李翠芝、陈涌泉获银牌奖,郑晓红、周晓红获铜牌奖。19852月,新剧场竣工,钢筋混凝土结构,1114个座位,称浦城剧院。1217日,新编历史剧《西山吟》参加建阳地区戏剧观摩演出,获演出一等奖。这年,还演出现代赣剧《逃犯》上演27场。

1979年至1986年,实行全省“四定一奖”考评制度后,浦城县赣剧团共演出2785(年平均348),其中上山下乡演出1860(年平均232.5),占演出总场次的66.79%;收入36.59万元,年均达4.57万元。财政拨款51.26万元,年均6.41万元。

1987年,全团演职人员达52人。业务由演戏曲为主改为以演歌舞为主。当年演出212场,其中上山下乡演出197场,占当年演出总场次92.92%;收入2.03万元,财政拨款7.7万元。19881月,推行“全奖全赔”的经济承包形式。县政府拨款3万元,招收新学员10名,送艺校代培2年。

 

                                                         (余奎元  著)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南浦时政
更多>>新福建
更多>>文化文明
更多>>理论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4 FJN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浦城县五一三路132号
办公电话:0599-2822949   E-mail:408759325@qq.com
浦城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2871397   举报邮箱:pcsx888@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码35072202010026   闽ICP备150183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