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浦城新闻网 > 民生 > 正文

突出生态建设 留住记忆乡愁

2016-01-12 08:52:53  来源:  责任编辑:浦城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中华大地如繁星般涌现出无数“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然而,有些地方却把建设美丽乡村片面地理解为新村建设,搞大拆大建,统一模式,千村一面,致使一些精神坐标与乡土记忆遭到破坏,一些特色农家村落、乡村文明正在加速消失。大同小异的水泥房变成城市的微缩版,模糊了故园记忆。以致失去灵性,失去本真,丢掉乡愁。

 

   乡愁是记忆里故乡的那些人和事,是永远盘踞在我们心里难以泯灭的对故土一切事物的怀念,是藏于心底经过时光陈酿往事勾兑的一坛醇香美酒,是我们的根和最宝贵的财富。那么,建设美丽乡村,我们怎样才能留住乡愁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启示一:要科学指导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将让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首先要科学指导乡村建设。村庄规划要根据地理位置、自然禀赋、文化特色、民风民俗等特点来编制,要能彰显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多元化的乡村风格;要注意保留田园原始风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让天更蓝、水更碧,村更美,更宜人居;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民居、古迹祠堂等要加以保护修葺。要注意保护乡村原有的文脉,留住乡愁。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向往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而是更向往天蓝、地绿、水清、宁静的诱人的村庄。因为那里可以熏陶人生、洗礼灵魂、尽享乡愁。因而,在制定规划时一定要注意留住村庄自然风貌和乡土气息,留住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留着人类的淳朴与纯真,留住乡愁。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生产条件,守住精神坐标与乡土记忆。

 

启示二:突出生态保护和地域特色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息息相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要继续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保护生态,美化环境”之路,使我们的乡村成为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家园。

 

   浦城碧水丹山,风光优美。 但各村自然环境条件也不尽相同。我们在融入现代文明气息的同时,应尽量不破坏原生态资源,注重因村制宜、量力而行,依据现有条件,提升已有基础,确保传统保护与现代化建设“双驱动、双促进”。双同村对匡山生态和古村落的保护、深坑村修复千年仙霞古道和“三省亭”、大游村对辖区内南浦溪沿岸古树名木和自然风光的保护和开发、际岭村对绿水青山的保护和治理、坑尾村对闽江源的保护和马迹茶的开发……都是一道道具有地域特色的风景,他们把乡愁的最美底色牢牢镶刻在家乡的土地上。

 

启示三:在乡村建设中弘扬地方文化

      物质是地方的基础,文化是地方的灵魂;经济是地方的实力,文化是地方的魅力。 文化建设最终决定这个地方的历史地位。 在乡村,地方文化就是一面洗礼群众心灵的镜子;是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生活水平的基石。如:我县的丹桂文化、剪纸文化、闽派古琴文化、农耕文化、乃至各种礼俗文化、宗教文化、姓氏文化……都是乡愁的精髓。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注重搜集、挖掘、整理地方文化,要搭建好传播、弘扬地方文化的新平台,让美丽乡村具有生态之美、古朴之美、雅典之美、和谐之美,让美丽乡村充满地方文化色彩,载满浓浓乡愁。

 

   浦城是“耕读之乡”,是福建文明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要重视保护农耕文化。根据各村特色,对农村曾用的劳动工具、生活物具,如水碓、磨、风扇、竹编、犁耙 ……都应完整、完好进行恢复保护,这些都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是人们寻找乡愁最理想、最直接的“活教材”和记住乡愁、留住乡愁的“醇酒酽茶”。

 

   要特别重视保护和修复历史遗迹。建筑是无声的音乐、凝固的历史,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保护古迹,实际上是在时光老人的手中抢救历史、抢救文化。时光不能倒流,一个成熟的城市或乡村,不能割断历史。古建筑、历史遗迹,是村庄人文元素的实证,是乡村文化的个性化展示。

 

启示四:以生态文明促经济发展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关键要拉长农村“短板”,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打造乡村靓丽的外表,更应注重发展经济。在未来发展中,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用绿色的发展理念规划乡村未来,把资源利用好、环境治理好、生态保护好。

 

   更加注重自然生态保护与现代产业协调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要进一步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加快推动市民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提高市民幸福指数,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根据我县农业大县的县情,应着力打造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建立高产粮示范基地,构建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发展苗木花卉、绿色养殖等产业。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推动农业高端运行。如:官路乡的薏米产业基地、黄碧洋的薏米桂花基地、双坑村的灵芝基地、以及全县各乡村的笋竹、花卉、苗木基地,都给群众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要与旅游产业结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发展乡村风光游、农家乐、自然科考、体验农耕等旅游项目。如匡山国家森林公园,青草洋的山水风光游,党溪村的泉山科考游,坑尾、寨门等村的三江源游,星桥村的丹桂博览园,大游、富湖等村的郊区休闲游,以及际岭农家乐、洋墩樱园、观前历史文化名村落、枫溪梯田、铁场情人谷……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揽胜观光。农户在乡村开办农家宾馆、农家餐馆和乡村特色文化的休闲娱乐场所,既能让外来游客尽享田园风光、回归自然,又促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只要我们遵循“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这一乡村发展理念,我们也就实现了最美乡村建设的目标,实现了乡村的发展与繁荣。 

                                                                (达新华)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南浦时政
更多>>新福建
更多>>文化文明
更多>>理论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4 FJN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浦城县五一三路132号
办公电话:0599-2822949   E-mail:408759325@qq.com
浦城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2871397   举报邮箱:pcsx888@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码35072202010026   闽ICP备150183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