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海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篇章
2025-05-13 09:52:28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陈凤娣 王溢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在福建考察期间强调,“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为福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日益优化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日渐增长,海洋文旅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时代使命,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有效支撑。我省发展海洋文旅产业,需要紧紧围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因地制宜找准制约海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因素,健全促进海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激活海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动力。 ◆解码文化基因,筑牢海洋文旅融合根基 文化是旅游的根基与灵魂,旅游是文化的依托与载体。海洋文旅深度融合本质上并非海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一场关于海洋文旅资源价值重构的深刻变革,它突破了传统海洋产业对物质资源的粗放型依赖,转而形成以文化叙事与体验经济为支点的价值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海洋文化基因的把握与解码,创新海洋文化表达方式,找准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的连接点与契合点,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性互动机制。 解码海洋文化基因,首先,要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梳理和原真性保护。统筹利用现有博物馆、文化馆、非遗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全面梳理、深挖海洋文化资源,并结合文旅融合发展的需要,根据文化资源的价值特征对其进行分层分类和保护传承。无论是对于传统建筑、文物古迹、特色服饰等海洋物质文化资源,还是对于传统技艺、民俗节庆、神话传说等海洋精神文化资源,都应秉承敬畏之心,注重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留住原貌、原意或原味,以增强旅游的文化归属感。其次,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表达和产业化发展。在梳理、保护好海洋文化资源的同时,还要开发、运用好海洋文化资源。加强地域海洋文化标识的提炼,并充分挖掘其历史意蕴与时代价值,同时通过节庆、演艺、音乐、影视、游戏、研学、展览、赛事、文创等多元方式对其进行现代转译,并将这些表达方式与旅游产品的开发有机结合,打造出辨识度高的海洋文旅IP,不仅让特色海洋文化资源“活起来”“活下去”,又能促进海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升海洋文旅产业的独特品质,让游客真正领略到当地文化魅力,形成海洋文旅产业差异化竞争力。 ◆推动数智赋能,重塑海洋文旅融合路径 随着数智技术的广泛运用,人们的旅游体验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既要文化深度,又要科技炫酷。为提升海洋文旅深度融合质效,应充分发挥福建作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优势,着眼于“数字海洋新基建”与“智慧文旅新场景”双轮驱动,以“虚实共生”的模式重塑海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与新空间,提升游客对海洋文化感知的深度与体验的独特性。一方面,积极推动数智赋能海洋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载体建设。对于古村古建、传统技艺等一些海洋物质文化遗址或精神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采集和存储,建立可共享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虚拟文化展馆,生动再现其原本风貌、历史场景或历史故事,以沉浸式场景体验的新范式突破传统海洋文旅产业的时空限制,让游客在虚拟场景中解读海洋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数智赋能海洋文旅产业链延链展链,探索海洋文旅虚实共生的新业态新产品,不断释放“文旅+”发展模式内在潜能。可推出一些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AR文创产品或数字演艺产品等,赋予海洋文化元素以动态的生命力,提升游客的参与感与互动性。此外,还可运用数智技术打造智慧平台,将分散的海洋文化元素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资产,生成可植入衣食住行玩购娱等场景的交互内容,使游客在消费过程中自然完成对海洋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寻求跨业发展,创新海洋文旅融合生态 文旅资源具有很强的跨业发展潜力,可以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面的拓宽将其价值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海洋文旅深度融合,不能仅限于狭义上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更应积极寻求与渔业、工业及服务业等海洋三大产业的关联交叉与互补发展,以“文旅+”模式构建起跨业融合共生的蓝色经济生态圈。作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福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禀赋与海洋产业基础,应加速以“文旅+”模式探索跨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其一,“文旅+渔业”。可通过“文旅+”模式发展海洋休闲渔业、海洋观光牧场等,有效提升捕捞业、养殖业、盐业等海洋第一产业的附加值,同时让游客亲身感受渔业生产的文化乐趣。例如,福州连江海上牧场、宁德大黄鱼养殖基地等试点地,将渔业生产场景转化为“渔旅综合体”,开发“深海捕捞体验”“智慧养殖研学”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实现渔业资源向文旅体验的价值跃迁。其二,“文旅+工业”。一些海产加工业,应致力当地海洋文旅特色,从包装、品牌等方面开发海洋文旅商品,实现从渔业生产到文旅消费的全产业链发展。例如,推出福州鱼丸、连江鱼面真空礼盒,搭配“非遗技艺”故事卡,部分景区还提供现场捶打体验。一些海洋工业历史遗址与现有基地,可打造工业博物馆、创意产业园等,同时还可引入艺术展演、文创产品开发等新业态,让游客在参观工业遗产或工业生产设备的过程中,感受工业文化的魅力。例如,漳州东山岛,将20世纪渔网制造厂、制冰厂等旧渔港工业区改造为“渔港文化中心”,既保留了渔业生产设施,又开发出渔家乐等体验项目,实现了海洋工业资源的再利用与海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其三,“文旅+服务业”。海洋文旅融合生态圈的构建,还应充分挖掘文体、影视、教育、环保等这些海洋服务业的巨大潜力。例如,可通过“文旅+影视/短剧”模式,推出影视/短剧取景地打卡线路,让游客沿着影视/短剧作品中的足迹,深度体验滨海风光与海洋文化的魅力。又如,可通过“文旅+赛事”模式,进一步丰富海洋文旅产品体系。再如,泉州湾红树林湿地、漳州东山珊瑚礁保护区等实践经验也可推广,其通过“文旅+生态保护”模式致力于开发“海洋生态保护研学之旅”等文旅产品,将游客转化为生态保护参与者。 ◆优化顶层设计,夯实海洋文旅融合政策 为打造文化与科技双轮赋能、开发与保护双面兼顾的海洋文旅融合样板,让文旅产业真正成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应以整体性视角和系统性思维优化顶层设计,为海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撑体系。首先,建立协同机制。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有机整合文旅、文物、海洋渔业、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职能,打破部门壁垒,实现部门之间资源共享与行动协同,在此基础上,联合财税等部门加大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联合法制部门出台《福建海洋文旅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多维度全方位促进海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建立跨区域协同机制,统筹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沿海地域海洋文旅资源的个性与共性,兼顾各显身手与协同发展,避免产品同质性竞争。其次,完善要素支撑。人才、资金等要素缺口是造成海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困境的重要因素。人才方面,出台文旅产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新政,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人文、经济、管理、信息等多学科融合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建立“候鸟型”专家库,吸引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加入,为海洋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指导;资金方面,完善政府财政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融资体系,积极探索设立海洋文旅融合发展专项基金,发行海洋文旅融合发展专项债券,支持马尾船政、海丝泉州等海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重点项目建设。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本文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阐释”专项课题《促进海洋文旅深度融合,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性研究成果)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