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亭乡深坑村: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基层治理
2025-04-16 09:58:37 来源:浦城新闻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近日,记者走进素有“中原入闽第一村”美誉的浦城县盘亭乡深坑村,沿着蜿蜒的青石板路探访这条承载千年历史的仙霞古道…… 千年古道承文脉 文化传承润乡风 深坑村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一条蜿蜒的古道穿村而过,这条始建于南宋的“三省通衢古道”,曾是明清时期商贾往来、文人墨客南下的重要通道。据《浦城县志》记载,古道沿途设有凉亭、古井等便民设施,至今仍保留着数座青石拱桥和镌刻“仁义传家”的古碑,鼎盛时每日商队络绎不绝。 深坑村航拍 “祖辈常说,这条古道上每天都有挑夫、商贩往来,他们不仅做生意,还互相帮衬。”村中老人刘大爷回忆道,谁家缺粮了,邻居会匀一点;谁家盖房子,全村人都来搭把手,村内至今流传着“深坑二十八姓,共护一条路”的佳话。 古道不仅是交通纽带,更是深坑村世代相传的“精神纽带”。近年来,村“两委”深入挖掘古道文化内涵,梳理出28条古训家规,并将“诚信立身”“守望相助”等传统美德巧妙地融入村规民约之中。“古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是我们乡村治理最为坚实的文化根基。”村党支部副书记黄孝清说。 文化认同聚民心 共助古道焕新颜 “上个世纪,随着公路开通,这条古道渐渐没人走,就日渐荒废了。”黄孝清说,为了把仙霞古道这份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保护好,县、乡、村三级决定对其进行保护性修复,但资金有限,如何动员村民参与成为项目推进的关键。 “我家出两个劳力!”“涉及我们家的林地或耕地尽管用,树尽管种,而且不向村里要一分钱。”“我在城里做过几年泥瓦匠,砌砖铺路的活儿我熟”……2015年,深坑村启动古道修复工程,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关于修复古道的提议引发热烈响应。 仙霞古道 为建立古道保护长效机制,深坑村“两委”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设置“议事厅”作为民主协商平台,通过组织群众会议、入户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最终形成了“政府补一点、乡贤捐一点、村民出一点”的共建方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村民们展现出极大的热情,短短3个月,200余人次村民义务投工,持续对古道进行日常清理管护。 “过去开会喊破嗓子没人应,现在大家争着为村里出力。”深坑村党支部书记游丽美感慨道,这种以文化认同为纽带、以民主协商为基础、以共建共享为理念的基层治理创新,不仅有效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更促使村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古道文化润民心 赋能乡村新治理 走进村里的吃茶话事点,几位村民正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邻里街坊之间偶尔出现的一点小纠纷、小矛盾,大家坐下来喝喝茶,把话说开了,也就自然而然地化解了。”黄孝清说,深坑村依托“把茶泡开、把话说开、把心结打开”的理念,搭建起矛盾调解的平台,让古道上延续千百年的和睦乡风在“吃茶话事”中焕发新活力,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深坑村吃茶话事点 村部公示栏里,“六要”群众工作法格外醒目——“村里的事党组织要引领、村民要知道、村民要参与、村民要做主、村民要监督、村民要满意”是深坑村“两委”始终坚持的基本工作法。近年来,深坑村的美丽蜕变不仅是村“两委”的功劳,也是全体村民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成果。在新建村部公示期间,村民们集思广益,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将村民服务中心建在集中宽阔的地方,并结合生态护岸打造景观带。在遇到征地难题时,老党员们主动挺身而出,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建设过程中,退伍老兵们自发担当起工程质量监督员,严格把控工程质量……如今,村部不仅是村民们交流情感的“聊天室”,还是化解矛盾的“调解室”;远教广场则成为孩子们嬉戏玩耍的“游乐场”,妇女们展示风采的“大舞台”。 同时,该村通过开展“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创建和“巾帼志愿服务”“爱心公益超市”等活动,发动群众主动融入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充分发挥村里党员、青年、妇女、志愿者、乡贤的作用,推动深坑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使得乡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精气神提起来。 “传统文化不是故纸堆里的符号,而是乡村振兴最深沉的力量。未来,我们将发挥‘双领办’的作用,以文化传承为根基,以产业振兴为抓手,深入挖掘仙霞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打造‘古道+生态+文旅’的特色产业链,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黄孝清说。(曹歆雨 余恒毅 周文倩)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