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小满】从“葫芦坑”到“福禄村”
2022-05-20 10:55:38 来源:浦城新闻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浦城县枫溪乡福禄村的村口,曾发掘出一块明万历24年的石碑。 历史悠久的小山村,传说故事也是极尽丰富。“我们福禄村因为地形像个葫芦,以前土名字叫做‘葫芦坑’。传说以前有个神仙曾到这里游历,觉得这里山清水秀,就在这里落脚成为土地神,并把村名改为谐音葫芦的福禄。”日前,村里的李金火大叔向记者介绍起了村里的传说。 村名取得好,但原先村民的日子却不好过。“福禄村平均海拔800米,是个高山偏远村,受交通、地理因素制约,村民们以前都是靠山吃山,日子过得很苦,还曾经是省级贫困村。”村支书李昌兴告诉记者,但也正因为“养在深闺人未识”,这里不仅有着高山、瀑布、梯田等丰富自然景观,还有优质大米、高山蔬菜、梯田稻萍鱼等特色农副产品。高山苦寒乡村,如何突出资源优势,让村民得到真正的“福与禄”呢? 福禄村全景 邵强/摄 ▲福禄村一角 张依婷/摄 特色产品“走出去” 李德富是福禄村上村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我流转了600亩水田种植高山大米,马上就要插秧了,最近忙着育秧和准备农资。”李德富告诉记者,高山大米产量虽低,但是品质优良上乘,经过检测重金属含量及黄曲霉毒素含量均远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只是一直苦于没有品牌和渠道,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福禄村梯田 郑蔚武/摄 2018年,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上村家庭农场与厦门佳康食品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式营销模式,大米价格直接从2元左右提高到每斤6元左右,并且由厦门公司统一包销。“为了方便管理,由村党支部帮忙协调解决土地流转、企业对接和一些用工方面的问题。最后,销售收入在扣除生产成本的基础上,按村集体、土地流转户和上村家庭农场1:1:8的比例进行利润分配,实现多赢。”村支书李昌兴说,通过合作,2021年村里销售26万斤稻谷,为村财增收15万元,带动村民共计增收10万元。“为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种植稻谷时,我们还利用水田养殖特色农产品——稻萍鱼,每两年亩产30斤,预计每年收入22.5万元。” 福禄村特色“稻萍鱼” 郑蔚武/摄 有了销售渠道和发展模式,福禄村的“山货”源源不断的销售到了厦门、福州等地。福禄村现有上村家庭农场、昌兴家庭农场以及一个锥栗合作社,产品涵盖稻谷、高山蔬菜、笋竹制品、稻萍鱼等特色农产品,通过推行‘党支部+合作社+销售企业+贫困户、农民’模式,建立了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村民的收入从2016年的8000多元增加到17000元左右,不少村民都盖起了新房,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李昌兴说。 福禄村“晒秋” 郑蔚武/摄 八方游客“进山来” 福禄的村口,立着一块“福禄小隐”的牌子,“小隐”指的是隐居山林。“村里的山好水好,人文、风景、美食都很不错,所以我们也想依托绿水青山,发展乡村旅游,让大家来福禄‘小隐’。”李昌兴说,为此村里专门编制了总体规划,利用千亩梯田优势,把农田变景观、以荷花池漫道为主线,将福禄村古村道、荷花池、风水林等景点串连,打造成一个山中修身养性基地,“小隐隐于山”。 福禄客栈 邵强/摄 为了贴合实际,村里通过乡、村两级干部群众的反复商讨,制定出了一份2日游旅游攻略,大到行车线路,小到当地特色菜品,一应俱全、简洁明了。随后,福禄村将村部闲置房间改造成民宿和餐厅,将有接待条件的农户房屋作为游客留宿点,由村集体安排游客入住并进行管理,住宿收入按村集体与农户1:4分配。经过一系列的改造提升,福禄村一次性可接待游客数达20至30人。“我自己的房子,也改造成了特色小木屋,共有4个房间。仅仅去年十一期间,就接待了近200人。”李昌兴告诉记者。为了增加村财、村民收入,福禄村还在村部统一售卖农家自制土特产,按售价的5%给村集体,在增加村财收入的同时,丰富了旅游伴手礼的品种。 近年来,为了打响旅游品牌,乡里和村里还陆续举办了百名画家进枫溪、全国摄影大展和开梨节、丰收节等活动,进一步提升“福禄小隐”影响力。据悉,通过绿色生态游的打造,福禄村集体每年旅游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
相关阅读:
- [05-19] 百年建筑焕发崭新活力
- [05-19] “新时代文明中心实践点”揭牌 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 [05-19] 多措并举推进城市片区综合开发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