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12-08 10:39:00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3.促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和谐共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应对共同挑战的全新解决方案,也是面向全球的新型文明观。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汇聚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之路。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睦邻友邦”“天下大同”等理念,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融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崇尚和平,爱好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中国始终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不应是部分国家的独角戏,而应是世界各国联动的协奏曲。世界各国联系紧密、利益交融,可以通过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集点。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不应由部分国家享有,而应由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允许而且帮助别国搭乘自己发展的“顺风车”,积极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增进人类福祉的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包容互鉴,共商共建。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应珍惜,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国主张通过坦诚深入的对话机制,增进战略互信,减少相互猜疑,求同化异、和睦相处。好事大家商量着办,集思广益,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好方向和目标,放大正面联动效应,防止和减少负面外溢效应。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为一己之私挑起争端、激化矛盾,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思政部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