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传承的力量
2018-08-22 16:23:11 来源: 责任编辑:浦城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孟媛 谈及家庭,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习总书记曾说过:“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风是写出来挂在墙上呢?是在父亲母亲的话语里呢?还是打小儿就藏在了心里呢?一个词,一句话,一段家庭的回忆,都是家风的载体。自古以来,家家家户都有立家风家规的传统和习惯。历史上有不少故事堪称为传世经典: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名留千古,一个“忠”字便是岳氏的家风;曾国藩以“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就是曾门的家风。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想必大家对他并不陌生,在我县浓厚的学习朱子文化的氛围中,我不禁想到朱熹的《朱子家训》。《朱子家训》寥寥数百字,却字字珠玑,他倡导家庭亲睦、人际和谐、重德修身。 其中,有两点我感悟很深。首先,《朱子家训》要求父母对子女要“慈”“教”。他认为“父之所贵者,慈也”。所谓“慈”,即父母要疼爱子女。但是父母对子女千万不可溺爱,溺爱是害。如果子孙不肖,对其放纵是不行的,所以朱熹指出:“子孙不可不教也”。特别是当代社会的独生子女问题,他们是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并一味迁就、百般疼爱,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任性的性格,什么事都由着他,犯了过错也不指教,在家庭里称”老大“。这种性格的养成,对孩子成长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相信,作为老师的我们也深有体会。因此,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母在对子女倾注慈爱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孩子的管教。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风,使其懂得礼仪,懂得做人的道理。 《朱子家训》还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孝”。“子之所贵者,孝也。”朱熹强调的“孝”是真心实意的孝,是子女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心甘情愿地付出。 朱熹对父母的孝,感人至深。他少年就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他四十岁时母亲不幸病故,为守孝道,他筑寒泉精舍于墓旁,在此著书立说,讲学授徒,直到守墓追孝三年期满。可见,朱熹的孝不是一句空话。 还记得央视一套的一则公益广告吗?劳累了一天的母亲,晚上给自己的孩子洗完脚,又大汗淋漓地端着一盆水给自己的婆婆洗脚。孩子没有睡觉,跟在后面偷偷看到了,就仿效着也端着一盆水走向妈妈。 那不太稳健的脚步,那微波荡起的水花,还有孩子纯真的笑脸,再加上那句稚嫩的童声:“妈妈,洗脚。”多么温馨与幸福啊。年轻妈妈满脸的疲惫瞬间化成世间最美的笑容。 这则广告感动了无数人,也激起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孝心,更完美的诠释了“家风“这个词语,宣扬了中华民族的"孝"。 家风如细雨,润物细无声。家风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如果每一位成年人都能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为子女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风,何愁家庭不和睦?何愁教育不进步?何愁社会不安宁?何愁国家不兴旺呢?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