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阳照西山
2018-04-04 16:56:58 来源: 责任编辑:浦城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初阳照西山 作者:汪奕玮 推开凝结尘土的红漆木门,纵情地揽尽这一园的四季,我在一步步走向你生命的终点,去感受你生存过的气息。 眼前的青竹翠蔓,自由地呼吸,任凭风吹日晒。古朴的宅院,在历经风霜后,依旧繁花似锦,依旧能小园香径独徘徊,徘徊在风翻云涌动荡的南宋年岁里,徘徊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政治抱负里,徘徊在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胸腔里。 从前的影子似乎又回来了。 黎明,悄无声息地取代黑夜。桌前一盏闪着暗光的烛台旁,他枕着纸墨进入梦乡,又是一个不眠夜。母亲摇摇头,轻轻地将衣服盖在他身上。似梦似醒间,他看见母亲提着竹篮佝偻着身子,消失在篱笆院外。 夏夜,蚊虫肆虐,他无奈,连同蜡烛,书本一道躲进蚊帐内苦读,只是他的心被知识填得太满,蜡烛常把蚊帐熏黑,他却全然不知。 清澈的小河边,伙伴们都在玩耍嬉闹,唯有他捧着借来的书,津津有味地品读着,在满目的青山白云中,坚守心中的美好。 天道酬勤,他18岁考上举人,19岁和魏了翁同榜考中进士,授南剑州判官。再试,中博学宏词科,被闽帅萧逵聘为幕僚,协助萧逵办理政务,旋召为太学正,宋宁宗嘉定元年升为博士官。 他一生推崇朱熹的理学思想,奉朱熹为自己的老师,并追随朱熹的脚步,立志将理学发扬光大。在理学处于低潮,许多学者害怕、变节的时候,他竭尽全力,多次上书给宋理宗,阐明当下复兴理学的重要性。他建议宋理宗应立程朱理学为济世治国之道,奉为正道。在当前南宋朝廷所面临的困境下,要具备忧患意识,当权者应广开言路,倾听更多人的意见,制止邪说外道,以此来抑制小人当道。转移社会的风气,矫正士习,以此来稳定国内的政治局面。他用自己优美恢宏,诚恳真切的文词说动掌权者,使“党禁”逐渐得以松弛,理学的地位得到提高,朱熹得以彻底平反,为儒道理学的发展拓宽道路。 他还常用“廉仁公勤”这四字来勉励自己和同僚,并在为官的生涯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实践这四个字。在为江南东路转运副使时,开仓救灾;在出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时,立即整顿政风、民风,他还效仿朱熹当年创立义仓的办法,立惠民仓五万石,在青黄不接时,以平价卖给缺乏粮食的百姓。设立慈幼仓,储备粮食,用来赈济无依无靠的老人孩子。在以右文殿修撰出知泉州时,整顿泉州漕政,实施优惠政策,减免不合理的赋税,镇压海寇,加强海防,繁荣商业。可谓 体恤百姓、清廉仁厚、爱国勤政。 只是艰难行走在末路上的南宋朝廷,给他的留白太少,涂抹的丹青不够,伸手能碰触的家国,内忧外患,官吏结党营私,百姓怨声载道,摇摇欲坠的南宋朝廷再也经受不住任何打击。 南宋后期,以奸臣史弥远为首的主和派独霸朝野,而史弥远妒忌他的贤才,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他毅然辞官回乡。在故居讲坛上,他着一袭普通的灰衣,用生动而睿智的语言讲授自己对于理学的理解。他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深刻阐述并发展朱熹的理学思想,使之更贴近南宋末年的现实。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朋辈、学子齐聚西山,他们风雅的身影在桌椅的交错中川流不息,将西山故居装点得文气十足。以致《宋元学案序录》中说:“西山之望,直继晦翁。” 梦随流萤满天飞,化作点滴泪。 这泪中有对国泰民安的愁绪;这泪中有对黎民百姓的牵挂。回首往昔,一路的勤学苦读,一路的斗智斗勇,一路的颠沛流离,一路的坚守信念,他又回到生命本源的地界里,修园著书,传道授业解惑。纵使乱世纷争惹人忧,他也可以凭自己的学识和经历,唤醒后辈晚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风乍起,吹散心中的一池春水,入夜的微凉,耳畔似乎传来海浪涌动的声响,在遥远的泉州港,他曾经奋斗和生活过的地方,轻柔的月光洒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来往的商船静静地停在港口,渔夫们出海尽兴而归,做生意的小贩摆开货架,远处的街市一盏盏明灯,犹如白昼,繁华热闹。 他在回忆中得到了短暂的安慰,国富民强是他一生的心愿和期盼。 若回望他的一生,诚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读,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幼时,既定目标,执著追求,勤学苦读;为官后恪尽职守,追随朱熹的脚步,坚定不移,研究发扬理学思想,孜孜不倦。回乡后,他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专注在著书立说中,反复追寻,研究,捍卫、继承朱熹学说,他所著的 《大学衍义》一书也被历代君王视为圭碧,他为朱熹翻案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受历代朝廷尊崇,宋嘉熙三年(1239)配祀朱熹,明正统二年(1437)从祀孔庙。 他,就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参知政事(副宰相),有西山先生之称的真德秀。 走出西山故居,我想我所邂逅的,不是思想,是灵魂。是一缕清醒的灵魂,矗立在那残垣断壁的时空里。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