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茶浦城
2016-08-10 10:53:59 来源: 责任编辑:浦城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建邑近二千年的绿色腹地浦城,不仅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而且绿水清山,物华天宝出佳茗,有过高山云雾的岩茶,也有过香美若黛的绿茶。然而,如今闽北茶叶进入快速发展时代,浦城的茶叶却又犹如半抱琵琶半遮脸羞羞答答难出来,千呼万唤不见“茶美人”的眉目?
贡茶出闽之路 如果说武夷山下梅是晋商的万里茶路源头之村,泉州港是闽海的茶叶出口头的始岸,那么可以说浦城的渔梁驿站是福建茶叶北上主要通道,也闽中贡茶的出关之路。就在离县城北上20公里的渔梁岭下,唐代设驿站,延至明清,成为一个兴盛的集镇、古邑的别称,她就是中原入闽第一驿站渔梁驿。
古为通京大道的渔梁,在隋朝即是人口聚居乡地,据说最早是一位山东姓马的马贩来落户渔梁,而后有贩茶、笋菇、竹木等经闽货特产的潘姓、吴姓来此定居,传为“马家半条街,潘家潘一点,吴家吴一角”。查明代《闽部疏》说闽中物资进入中原。清光绪《浦城县志》载,凡北上江浙的士宦商贾,到此都须投宿吃茶饮酒,养精蓄锐,同时准备第二天的糕点、茶水、干粮,方能上得渔梁岭翻越仙霞六岭五关去中原,南下的行客,经过百里奔波跋涉,下渔梁岭也须歇脚,饱足茶饭,恢复体力后才走浦城,转行观前乡水路下建州到福州。
于是,边城的驿茶之路那是福建进出口的中原第一驿,既是闽中士子求功名的出关之路,也是南北商贾的互通之隘路,还是福建茶北上之路,当年的建州北苑贡茶就是从这里出闽进京。
当你来到渔梁古驿站寻古,驿亭高竖,是古人迎官送旧界境。过驿街大道,古有两条石砌路面,一为经万叶寺到九牧吴墩,二为经过半岭场往九牧杉坊。历史沧桑的古驿道,曾是车辚辚,马萧萧,客栈毗邻,满座茶客的热闹繁华熙地。这条茶路上,蔡襄、陆游、辛弃疾、林则徐、朱熹、刘克庄、袁枚都到过此,饮酒品茶,作赋做诗,赞颂浦城的碧水丹山,以天宝物华明心励志。
宋代诗人陆游三过驿站他从蜀东归来受命“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赴任途中夜宿渔梁驿站,一笑难寻旧酒徒,煮茶自饮自醉。文人才子自有民生诗情举笔,常到浦城作客,来往武夷山的清代文人袁枚过《渔梁道上》,就留下一首著名茶诗:“”远山耸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后溪。每到此间闲立久,采茶人散夕阳西。”明朝的徐霞客几度游浮盖山,下山都夜宿渔梁驿站,举杯畅饮“闽驿红”后,他翻山越岭步轻身愉,情趣更兴浓。
茶人名哲之地 问茶浦城,翻闽北茶叶发展史,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使人值得特别关注。对建州茶或武夷岩茶评论的著名人多是住在浦城的文士。如自称中国茶痴、曾受中国茶学泰斗张天福先生鼎力推荐的林治主编《武夷茶话》、《神州问茶》等书,讲到武夷山茶最早文字记载时,一开篇就以南北朝的大文豪江淹在浦城当县令的著文为佐证:“武夷山脉所产之珍木灵芽皆淹平生所爱。”文中“珍木灵芽”即指茶叶。显然,武夷山脉的产茶当含有关县、州的茶,浦城与崇安交接,是武夷山脉的最北端,也包括浦城茶。无疑,闽北茶的发源地离不开浦城。
说到武夷岩茶的韵色时,亦是以清代在浦城侨居,当年主南浦书院讲席,后任两江总督梁章钜的《归田琐记·品茶》为共识,他最早把武夷岩茶的品质特点归结为“香、清、甘、活”四字诀被茶商广而推之,成为衡量所有乌龙茶品质的标准。然而,他文中还有一段载记:“浦城本与武夷接壤,即浦产茶亦未不佳”,“浦茶之佳青,往往转运至武夷加烤,而其味较胜,其价亦顿增”。他品出武夷山脉的茶之韵色,也品出了浦城茶之佳胜。
中国茶事兴于唐,盛于宋明。北宋初期诗坛领袖《西昆体》的主要创始人,浦城人杨亿是最早述论闽北茶与《茶经》关系。他家在仙阳镇,为官驿贯穿的上茶之乡。他对陆羽《茶经》未载闽茶、尤其建州茶,有独自的茶理,有独特的茶见。他写了一篇许多人尚不鲜知的茶诗《北苑培》:“灵芽呈雀舌,北苑雨前春。人贡先诸夏,分甘及近臣。越瓯犹借缘,蒙顶敢争新。鸿渐茶经在,区区不遇真。”从故乡走出的诗人,深知家乡的丹山碧水养育的茶是上好茗。他说朝庭举行茶宴,北苑贡茶由皇帝分赏给诸大臣同品茶甘,共赏茶乐,所以越瓯人要借天子之缘,茶和蒙顶品茗争先了。陆羽未进闽,只说过南方有佳木。因此,诗人直言呼曰:陆羽《茶经》,“不述建溪,盖未遇真茶也。”诗人还以建茶代宣笔《别书一绝》:“青管演纶都已竭,文楸争道恨非高。辄将北苑先春茗,聊代山中堕月毫”。建溪茶,即从浦城到延平,从崇安经建阳到建瓯的茶。
常到浦作客的清代大文豪袁枚,评天下名茶时说“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上,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他说武夷山指武夷山脉,其文说的茶指闽北茶。清朝时,民族英雄林则徐几次和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及集楹联之大成者梁章钜到浦城,在“十二琴台”聚会,由著名浦城派大音乐家祝桐君在此亲自操琴,品茶赋诗,共庆花节,一时文士汇涌,山城热闹非凡。
上茶飨客之乡 其实,浦城不仅出茶,真也出好茶。清光绪《续修浦城志》载:茶“产西岩山、昭山者最佳”,即县城西关的莲塘镇到仙阳镇一带。据考,浦城东汉建安初年立汉兴县,为福建最早五县之一,先前司马迁《史记》中赫然载有汉阳城。而浦城的茶叶栽培历史有1700多年,在三国时期就开始茗饮之事,晋尚书陆迈为吴兴(浦城)县令时,用茶飨客已蔚成民风。
浦城好茶在那里?茶市上,闽北武夷山有极品的“金骏眉”,闽南铁观音茶中有“八骏马”,不得叫想起浦城明清时代就盛产有著名的“三马茶”,也叫“马迹茶”,为高山绿茶。这茶生长的忠信的福罗山,山与闽浙交界,峰高1600多米,常年云雾缭绕,相传为仙人洞府之地,留有洗马潭、石马槽、马蹄迹,故以茶名。其茶鲜叶宽厚,形是大白茶,茶香扑鼻,入口清凉,色青味醇,冲沏三、四次仍芳香不断,销省外已二百多年。开国大将粟裕曾带领红军挺进师依靠本地茶米在此坚持三年的闽浙边游击战。又如闽茶,安溪有“铁观音”,武夷山有“金观音”,就在明刘伯温隐居浦城匡山之下的富岭村,有个观音尖山产的茶,还是闻名明清时的“观音香”,当地茶农说前年有武夷山茶商来这里用茶青手工制作2公斤多的“金骏眉”,每公斤卖出1.1万元的好价,说明其茶质之优。
浦城茶香,极有灵性。盘亭乡秀里的宋代“吴氏三贤五进士”都和浦城的茶有缘。读《秀里吴氏宗谱》谱翼“宋史宰辅传”载:“育,字春卿,少奇颖博学,逐患心疾,后得古方和丹砂茶饵之,大醉一夕而愈。”据说这茶就是出自本乡本土的棠岭。吴育将答谢住持不收的重金施给茶农种好种茶,成为一方百姓养身健心的宝茗。其弟吴充为相精心辅国,但也好茶,吴家与王安石、欧阳修都是姻亲,常把乡茶送给亲家和朝中大臣品尝,被赞为“建州奇茗”。 因此,他的茶诗“莫言老守无心汁,排比宾竂醉过春”。茶以士荣,士以茶乐,浦城茶能“醉过春”,岂不是好茗品?
在宋代,身居副宰相的徐荣叟告老还乡时,他不忘家乡名茗,题诗《茶》:“官焙春绿入贡时,担头猎猎小黄旗。甘香不数尝阳羡,密侍天颜喜可知”。一天他陪侍宋理宗喝茶,说甘香上茶不一定去数阳羡,密呈乡中茗茶品更香。于是,浦城的“观音眉”,在民间不亚于阳羡茶与龙井茶。
茶香传承之红 60年代初,仙阳镇曾设有省属处级的国营大茶场,拥茶山3493亩,但因受文革影响难以发展于1970年下放给县管。1981年浦城茶再兴,进入福建省万担县行列。改革开放初期,仙阳茶场的“剑峰绿”在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获优质名茶奖。但90年代后期,由于企业改制,政府政策变化,缺少领军人物带头而走弱。在茶农观望时,周边县市却茶业势力高涨,甚至连获奖商标被省外茶商抢注。尤其新世纪浦城桂花产业的兴起,不少茶农变成“桂农”……浦城茶美人又“闭目睡去”。
茶兴,则茶文化兴。浦城的茶文化底蕴也出人意料的深厚。80年代,浦城文化馆收集历史传承的一首采茶歌:“正月采茶是新春,二月采茶瑞香开,三月采茶桃花红,四月采茶茶叶香,五月采茶茶叶稀,六月采茶荷花红,七月采茶景秋凉,八月采茶木樨香,九月采茶菊花黄,十月采茶小阳春,十一月采茶雪花飞,十二月采茶雪花飘……民歌为112句7字长调,可以说是闽北茶的长歌!列为浦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茶花灯舞,也是以先人种茶、采茶、制茶、饮茶创造的民间歌舞,每年从初一到元宵,人们载歌载舞举行演出。1988年县里还编成“茶灯谣”,从地区到省里参加文艺会演。倍受称赞。
敢问浦城茶路在何方?好茶不怕市场远,暗香引得客商来。近几年,闽北构建绿色生态建设,吹起发展绿色经济的东风,浦城茶业又开始复苏,一些六、七年代的老茶农,建起新茶企二十多家。目前拥有有6.7万亩茶山,年生产加工茶叶5500多吨。聪明的浦城人,依靠碧水丹山的好茶质,挖掘历史的茶文化底蕴,在过去野生优质茶的基础上,借助桂花之乡优势创新了品牌,如茶中的“丹桂红”、“桂花红”、“桂花香” 等,借承历史优秀文化,新创“闽驿红”、 “枫溪红”、“醉过春”等佳茗,走红市场,畅销全国。2011年开始,福帮茶厂的“闽驿红”还连续二次获得福建省优质茶奖,“顶红”茶今年获省银质奖。
茶情指路,茶香导路,在深入改革开放的今夫,茶不仅为百姓居家开门七件大事之一,文化人的七宝之一。因为有朋自远方来,清茶一杯,茶和天下。
(王德仁)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