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深坑村重修千年仙霞古道
2016-05-11 11:01:48 来源: 责任编辑:浦城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得知浦城县盘亭乡深坑村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把修复淹没在历史尘封中的位于枫岭关至该村近1公里长的仙霞古道,作为抢救历史、抢救文化的主要项目。发动党员群众投工投劳,先后花费200多个工日,终于使被掩埋地下近百年、历史上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陆上运输线”的千年古道重现当年的风采。对深坑村能重视发掘、保护这一不可再生的历史文物的举动,笔者深感钦敬!
近日,笔者有幸重走这段古道。
深坑村坐落在仙霞古道上之枫岭关下,有江浙入闽第一村之称。枫岭关是闽浙两省交界处的界关,是与剑门关、函谷关、雁门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关口的仙霞关之第五关。关北是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关南即福建省浦城县境。
我喜好文史和地方文化,对仙霞古道的历史文化较为了解。仙霞古道是闽台与中原两千年来政治、兵事、经济、文化往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运输线”,是珍贵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遗产。
仙霞古道地处闽浙赣孔道要冲,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远从汉代到六朝,闽北浦城就有人从古道翻越仙霞岭,连通闽浙。公元669年(唐高宗总章二年),被尊为“开漳圣王”的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中原军队南下,平定闽粤两省土著之乱。陈元光亲率五百精兵及马匹辎重,用三天时间翻越仙霞岭,直抵浦城,从闽北攻入福建。公元867年(唐僖宗乾符五年),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为避唐军主力,“引兵攻浙东,开山路七百里,攻克福建诸州”。此后,宋代的韩世忠、明末的郑芝龙、郑成功、清初的耿精忠、清末的石达开、左宗棠……都曾在此屯兵据守。 1933年“福建事变”时,蒋介石下令开通翻越仙霞岭的“江—浦”公路,坐镇浦城,指挥军队南下,平息“闽变”。自汉伊始,仙霞岭上 ,“咫尺之间,皆战场也”!
仙霞古道是“海上丝绸之路”向内地延伸的一条重要的“陆上运输线”。在古代,钱塘江和闽江分别是浙江省和福建省境内的交通命脉,它们之间横亘着一条仙霞岭,穿越仙霞岭连接两江之间航运的陆路是仙霞古道。自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之后,中原入闽路线多经运河达钱塘,溯须江至江山,越仙霞到浦城,然后经南浦溪,下闽江,进入东南沿海的福建各地。浙、赣、皖盛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资,大都通过仙霞古道到浦城,然后经南浦溪下闽海,输向印度洋乃至地中海沿岸。而闽省的闽笋、香菇、土纸等,亦经仙霞古道抵达中原各地。千百年来,在连接浦城码头与江山清湖码头245里的“仙霞岭路”上,挑夫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负担尽游估,攀缘如蚁集”。从而连接起“海上丝绸之路”。
仙霞古道还是一条仕宦之路、诗词之路。在江浦公路未开通之前的近二千年里,仙霞古道是仕宦举子进出中原的必经之路。唐代欧阳詹、林蕴、林藻、日本空海法师;宋代蔡蘘、陆游、辛弃疾、黄公度、刘克庄;明代徐霞客、翁白;清代梁章钜、陈万策、林则徐以及琉球使者程顺则等都经仙霞古道,或游历山水、或北上京师。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
仙霞古道在浦城境内甚长,沿线自然、文化遗产也更多(如浮盖山景区就有三分之二在浦城境内)。有的还冠以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品牌,这些历史文化遗址如红线穿珠,镶嵌在仙霞古道两旁。但至今仍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开发。它们象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文明和辉煌。
从枫岭关往南走,眼前的仙霞古道宽约2.5—3米,蜿蜒曲折,路面和石阶都用溪石铺成,顺着山势往峡谷深处延伸,从关口直到深坑村。由于千百年来物流人走,汗渍雨淋,路石依然光滑油亮。看着古道上的一草一木、一阶一石,我仿佛看到了千军万马攻关夺隘的厮杀声,看到了摩肩接踵的商旅行人,看到了古道西风中的骚客游子……是啊,仙霞古道的历史文化太厚重了!就是这条古道,在二千年前架起了八闽与中原沟通的桥梁,推进了闽越(在汉武帝讨伐东越王馀善之前,福建称闽越国或闽中郡)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行走中,深坑村村支书黄孝清指着道旁磡边被泥土掩埋过的痕迹告诉我,当时古道被掩埋地下有四十多公分厚土层,最薄处也有十多公分,上面长满荆刺杂草。他们硬是发达群众,用锄头、土箕,花了二百多工日,才把它刨了出来。黄支书还告诉我,他们之所以清理修复这段被淹没的仙霞古道,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开山辟路的艰辛;了解古代政治、兵事和战争;了解福建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
是的,仙霞古道是老祖宗留下的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抢救古迹,实际上是在时光老人手中抢救文化、抢救历史。文化是地方的名片,乡村的灵魂,一个地方的文化,最终决定这个地方的历史地位。
当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少地方文化元素不被重视,有的古村镇、古民居被盲目的以“新”代“旧”,没有地方特色,留不住记忆,留不住乡愁。而深坑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能重视千年文化遗存,不惜劳力,把淹没在三、四十公分深的黄土底下的千年古道,一锄头一锄头的清理出来,使其再现在世人面前。这实在是一个有识之举!
一路上,我思绪良多。我拿出相机,认真地拍摄。我想,我要把这件事拍下来、写下来,让人们在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能象深坑村那样,重视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为子孙后代留住历史、留住文化、留住记忆、留住乡愁! 4 i4 A& j2 ~: l1 {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