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浦城新闻网 > 文艺文化 > 正文

大美之乐 闽派琴音

2015-08-17 15:35:14  来源:浦城新闻网  责任编辑:施柳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长河中,浦城有两位杰出人物的贡献卓著,影响深远。一位是宋代"神童才子"杨亿(公元974--1020,浦城县仙阳人),他创立了"西昆体"诗,成为宋诗的基本艺术特征,在宋代之后的诗坛上一直影响至今;另一位是清代浦城城关人祝凤喈,他创立了闽派古琴,为中国的古琴艺术界增加了一门最具感染力的流派,极大地丰富了古琴艺术。

古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弹拨乐器,流传至今已逾三千年。由于它负载文化信息最为丰富、深远,又最富表现力,千百年来,无数乐者为此不懈努力,逐步把古琴构建成为最为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形式,使之成为最能够代表中国音乐文化成就和圆熟境地的乐器。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各个区域之间的文化背景、音乐传统、民间习俗等存在一定的差异,于是产生了大大小小许多风格与理念较为相近又各有变化的琴人群体,这些群体通过师承、传播、扩展、辐射,逐步形成古琴艺术流派。各个琴派之间通过交流、互补,不断地推动着古琴艺术的发展。宋代之后影响最大的琴派有三家:宋代的浙派、明代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到晚清时期,中国出现极具影响力的六大琴派:一是福建的"浦城派",俗称闽派;二是四川的"泛川派",俗称蜀派;三是山东的"诸城派",实为明代虞山派的传承派;四是北京的"金陵派",实为浙派晋京献艺后留京的传承派;五是北京的"九嶷派",创始人杨宗稷(湖南人),号九嶷山人,取九嶷为琴派名;六是广东的"岭南派"。

一、闽派古琴的创立与传承

闽派古琴的创始人祝凤喈,字桐君,生于1800年。其父好琴,家藏古琴数十张,在浦城最热闹的天灯下前街头(现已被旧城改造,约在城关大圆弧与县广电局之间路段)建"十二琴楼"以习琴、授琴。凤喈十九岁开始学琴,并致力于对古琴谱的收集鉴别,潜心研习,认真探究,琴艺精湛,音如天籁,形成了独特的演奏技法和表现风格,名噪一时,慕名学琴者众多,有些甚至来自千里之外。清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祝凤喈的琴论专著《与古斋琴谱》在浦城刊印出版,全书共四卷,以独特的见解对古琴的文化内涵、音律表现、弹奏技法、曲目理解、制琴工艺等进行了完整、深刻的阐述,形成了系统的古琴理论。《与古斋琴谱》的出版,标志着闽派古琴的确立。清同治四年(1866年),祝凤喈的弟子张鹤(浙江瑞安人,上海玉清观道士)在上海出版《琴学入门》,全书三卷,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古琴入门教材。1902年闽派古琴另一位传人陈世骥(江苏吴江人)编写出版了《琴学初津》,这两本专著的出版,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闽派古琴的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致使闽派古琴风靡江南,学琴者无数,影响颇广。

闽派古琴虽然创立于浦城,但由于浦城当时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加之后来连年战乱,浦城的琴人并不多,甚至出现断层的危机,这与闽派古琴发祥地之称很不相称。为弘扬这一民族音乐文化之经典,浦城县委、县政府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和发展,2007年将近乎绝版的《与古斋琴谱》与《琴学入门》重新整理翻印出版,其装帧古朴、典雅、精致。并专门成立了闽派古琴文化发展研究会,对琴学理论、艺术价值、文化影响、弹奏技法、表现形式等进行探讨。还专门派出吴燕琳、吴文秀等一批有器乐功底的文艺人才到福州拜师于闽派古琴大师李禹贤门下学琴。她们学成之后已经在浦城培养出了一大批古琴新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闽派古琴这棵百年奇葩一定会在它的故乡枝繁叶茂,百花绽放。

二、 闽派古琴的灵魂与魅力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主要门类,与围棋、书法、绘画并称为"琴棋书画",但它一直不曾是"大众艺术",而是作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艺术形式,是文人用于表达内心深处情趣与渴望的精神载体,称为文雅艺术。之所以古琴长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京城、四川盆地一带盛行,正是因为这一带地方富庶,文化繁荣,达官贵族、文人墨客众多。唐代薛易在《琴谱》中说到:"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摄心魄,辨喜怒、悦情思、静神态、壮胆勇、绝尘俗、恪鬼神,此琴之常者也。"可见古人对古琴理解之深刻,也就是说这么好的艺术,只能是善者,即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弹之,因为从琴音中可以听出弹琴者的志向性格和道德品质,即所谓"乐由心生"。这就是古琴之灵魂所在。中国古代许多文豪如朱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不仅文采著名,且都是古琴的擅长者。诸葛亮的"空城计",靠的就是一张古琴,智退司马懿的十万雄兵。

闽派古琴能成为晚晴最主要琴派,魅力就在于祝凤喈能将古琴传统艺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贯通,与当时人们的音乐审美意识相衔接,以严谨细微的形式和深刻饱满的内容产生的听觉效果,把人们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给人们以高雅的精神满足。

三、 闽派古琴的弹奏与技法

"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古琴弹奏要把指法灵活巧妙地运用到音乐的理解中,其技巧永无止境。古琴共有四组八度音,近100个实用泛音,147个按音,7个散音,总共250多个音位。它的有效弦长超出一般乐器,振幅宽大,加之吟、揉、绰、上、下、撞、逗所得之音,其音位丰富得连钢琴也无法与之相媲美。

古琴弹奏基本采用右手弹弦出音,左手按弦取音。右手弹弦其手势和力度对音域音量影响较大,大指和中指力度较强,食指和无名指较弱,指甲背弹和指面肉弹也产生不同效果。左手的不同指法和按弦部位可以造成音阶、音域、音色、音调的变化,所以在手势、力度、速度、按位、滑动上都显得很重要。闽派古琴在弹奏方法上与其他流派基本相同,其绝妙之处在于琴声空灵、细腻、沧润、含蓄,音松而不散以求悠远,音沉而不重以求淳后。以不同的弹奏方法取得三种音色效果,即散音、按音、泛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相协调。散音沉静浑厚,刚劲旷达,如风水之荡漾,恢宏博大;按音坚实圆润、腔韵婉转,且丰富多变,特别优美动听;泛音清脆透亮、轻盈、飘逸,如若天外之音飘渺入仙境,其境意妙不可暄。

四、闽派古琴的制作与选材

古琴的音质、音色、音量由琴身品质决定,弹奏效果差异极大,其琴身价值也存在天壤之别,古代文人多以藏琴的价值来体现身份。闽派古琴尤其重视制琴质量,祝凤喈在《与古斋琴谱》第二卷通卷阐述古琴的选材与制作方法。

闽派古琴很讲究琴身制式,极具象征意义,琴面为圆形,象征天圆;琴底为方平,象征地方;琴长为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365天;琴宽为六寸,象征六合;琴徵十三个,象征一年12个月加个闰月。

闽派古琴对制琴材料要求极高。面材讲求轻、松、脆、滑,一般采用梧桐木,底材较硬些,一般采用梓木。《与古斋琴语》中注:"桐木有梧桐、白桐、青桐、泡桐、椅桐等名之分,唯梧桐理疏而坚,坚而轻,桐材经择其结实,而纹理如丝,细密條达,而不斜曲者,此良材也。"材质太硬则无声,太缓又声虚。在选材方面,闽派古琴的传承人吴燕琳在继承中有了创新,她创办的浦城县桐君古琴产业传承发展有限公司所制的古琴,更多选用百年老宅的陈杉木,由于年久,质地松透且不易变形开裂,发出的琴音沉稳、清亮、很有张力,其音质音色决不逊于优质梧桐木。

五、闽派古琴的收藏与价值

古琴从古到今都是文人墨客和收藏家追捧的热点,但人们对古琴的收藏更多是对音乐美学和情操修养的追求,而不是仅仅为了财富增值。由于中国历史动荡,朝代更送,能完整保存下来的古琴很少,从发现最早的古琴到民国末期的存世古琴,全国不上2000张。目前发现最早的古琴是湖南博物馆珍藏的西汉古琴"马王堆汉墓七弦琴"和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十弦琴",因是出土之物已无法弹奏。现存可弹奏之琴,价值最高的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唐代古琴"春雷",称天下第一琴。接下来的国家级古琴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晚唐琴"大圣遗音"和"飞泉";中国历史博物院正常的曾在唐肃宗继位大典上使用过的"九霄环佩";中央音乐学院珍藏的"大古遗音"等。

近几年,随着收藏市场大潮的汹涌,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上,一曲古琴演奏《画卷》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后,古琴收藏更为火爆,成了藏家注目的焦点,价值迅速攀升。2003年中国嘉德春拍会上,"大圣遗音"拍价为891万元,在2011年的嘉德春拍会上,这张琴竟以1.15亿元成交;同时,一张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帝御铭的"松石间意"更以1.37亿元创下天价。"九霄环佩"2003年拍价为346万元,现也身价过亿。

闽派古琴因年代不够久远,还没发现极具价值的琴,祝凤喈家藏的几十张琴后来也无处寻觅,至今发现有铭刻"桐君"字样的琴,仅有建瓯琴人林建辉收藏一张。目前,闽派古琴传承人吴燕琳所制的琴,因选用百年以上陈杉为面材,而鉴别古琴是否年久,一般是以琴材年代而论,所以她所制之新琴,其发音效果与价值都等同于百年老琴,且时下每张好琴的价格只在几千至数万元之间,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刘曹辉)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南浦时政
更多>>新福建
更多>>文化文明
更多>>理论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4 FJN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浦城县五一三路132号
办公电话:0599-2822949   E-mail:408759325@qq.com
浦城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2871397   举报邮箱:pcsx888@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码35072202010026   闽ICP备150183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