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理当矗立 贤臣不该寂寞
2015-06-17 10:53:19 来源:浦城新闻网 责任编辑:施柳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自古贤臣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两句诗本是唐代诗人李白劝酒时的戏虐之词,不曾想却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条铁律,无数为国家民族建立过赫赫勋业的杰出人物往往寂静地沉睡在历史的长河中,甚至遭人误解。 北宋宰相吴充就是在众多不为人知的幕后英雄中的一位寂寞的贤臣。 这位曾经为欧阳修挡过“子弹”,救过苏东坡的命,为王安石变法保驾护航的一代名臣,如今是坟茔不在,家祠被毁。每当读他的书,看他的业绩,心中就难免忿忿不平。 年少才高,君子有为 吴充(1021----1080年),字冲卿,官至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宰相。是北宋著名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诗人。福建省浦城县盘亭乡秀里村人{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吴待问进士出身,官至礼部侍郎,吴充的三个哥哥是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的同榜进士,长兄吴育官至宰相。 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17岁的吴充考中进士,如此年少就进士及第,这在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吴充进士及第后,先到基层锻炼,做了很短的时间的地方官员,很快被朝廷任命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在此期间,吴充就有不俗的表现和非凡的成就。 面对着一大群王子王孙和高官子弟,许多老师都采取消极的态度,成天和学生嬉戏游玩,吴充则相反,他治学严谨,学风严肃。 为了搞好皇家教育,吴充特意撰写教育专著《六箴》,可惜原著已经不可见,还好提纲尚存,我把它简单解析如下:《六箴》。就是六个要求或者六项劝诫,包括‘视’,‘听’,‘好’,‘学’,‘进德’,‘尚俭’。 视:就是观察力,提高观察力和洞察力是学习的第一要务。 听:听的关键是听懂,必须全神贯注,还要有知识储备。 好:就是爱好,爱因斯坦说过:爱是最好的老师。 学:学习是每个人的进步阶梯,是一切成功者的捷径。 进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的道德得到进步、得到升华,怀揣道德才能所向披靡。 尚俭:崇尚俭朴的生活,把俭朴当作一种信仰,一种时尚。人不能被生活所困,被奢华所累,简约就可以轻装上阵。 吴充认为这对于北宋皇朝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吴充出身贵胄,年少得志,能把俭朴当作信仰,并且以此教育学生,实在是难能可贵!这一点与他后来的亲家王安石和同学司马光反对浪费的政治主张都是高度锲合的。 吴充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很快得到宋仁宗的肯定,他吩咐将吴充的《六箴》抄写多份,分发给皇族子弟认真学习。宋仁宗的继承人宋英宗在做皇子时就将吴充的《六箴》当作座右铭。《六箴》可谓是吴充这个进士专业户的学习秘籍,经宋仁宗认可后,又成了皇家教育的秘方。 吴充为人谦和低调,思路缜密,现在很多人多以为吴充是老好人一个,其实不然。宋仁宗年间发生的两件事很能说明吴充人格的另外一方面。 吴充在任吏部南曹官员时,欧阳修因为推荐人才方面存在缺陷,结果遭人算计,面临被逐出京城的境况,关键时刻是吴充站出来为欧阳修辩护,并声称要与欧阳修共进退,最后迫使朝廷收回成命,欧阳修有惊无险。 吴充在太常礼院(一项职能是处理皇家的红白事)任职时,遇到宋仁宗的爱妃张贵妃去世,其葬礼场面宏大,远超规制,一些爱拍马屁的人忙着大献殷勤,只有吴充挺身而出,反对浪费,维护纲纪,结果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加上一些小人从中使坏,吴充因此被贬至高邮任职。 上述事实足以说明吴充绝非平庸之辈,而是一位有智慧、有担当的君子。 熙宁变法,中流砥柱 熙宁(1068—1077)是宋神宗的第一个年号,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就是年轻的宋神宗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史称熙宁变法,现在被称作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规模宏大,策划精细,涉猎面广,持续时间长,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顶峰时期我们的先贤们为了富国强兵而进行的一场伟大变革。当然,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和改革者的经验不足,这场变法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它的积极意义仍然是不可以低估的,改革的很多成果直到今天还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比如“青苗法”,就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给于农户低息贷款,防止百姓遭受高利贷的盘剥;又比如“市易法”,就是建立国家采购和储藏机制,丰年,物资富余的时候国家买进,灾年,物资匮乏的时候,国家平价卖出,防止物价大起大落。说白了就是政府采用财政和货币杠杆调剂经济,配置资源,这其实就是比西方早八百多年的中国版的凯恩斯主义。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封建社会自南宋以后变得极其无聊、愚昧、冷酷。从南宋到清朝的八百多年时间里,熙宁变法一直不被看好,王安石等参与变法的大臣个个被批判得灰头土脸,只是到了满清政权即将崩溃的时候,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才站出来为王安石树碑立传。 梁启超认为,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的完人,是世界级的政治家,中国人都要敬仰王安石,每个地方都应该用金子为王安石塑像。 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问中国,令当时的国民政府没有想到的是,这位美国前财政部长谈起王安石来,说美国之所以能从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中走出来,迅速恢复经济,是由于他们借鉴了王安石的变法理论。以致于这位副总统还想拜访王安石的后人。 熙宁变法后来被叫着王安石变法,其实是一种误读,这两种叫法现代人看来差别不大,实际上有着天壤之别,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古时候直呼其名就是一种羞辱,这是后世一些反对改革的人故意为之的;其次,熙宁变法开始于熙宁{1068----1077},持续于元丰(1078----1085,宋神宗的第二个年号),而王安石只是在熙宁年间当过四年多的宰相,地位虽高,作用也大,但是,王安石无法代表全部。其实,在熙宁变法的核心领导人里还有枢密使(相当于军委主席)吴充。熙宁九年,变法的关键时刻,宰相王安石辞职,出来支撑危局的继任宰相就是王安石的亲家吴充。(待续)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