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浦城新闻网 > 专题 > 正文

[浦城故事会]党溪篇

2014-10-22 10:04:3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邓忠卫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党溪”村名的由来

揭东晓

管厝牛鼻山地区溪山环合,水系交织纵横,资源丰富,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后因东海龙王十三子小黄龙常常兴风作浪,洪水冲垮了河堤,冲跨房屋,毁坏田园。先祖们只好一次次新建堤坝,重建家园。先祖们勤劳勇敢,不畏强暴,誓死保家护园的精神感动了上天。玉皇大帝下令把小黄龙关进了龙宫。从此,风调雨顺,溪水在坚固的堤坝前温顺绕行。因村子是在一次次与洪水作战才得以保存的,于是人们就取名“挡溪村”。后因挡溪村民为红军送粮送盐,为党和苏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此,“挡溪村”就改成了“党溪村”,并沿用至今。

红军洞的故事

赵真友

党溪茶坪有一座高及云端的矿山,历朝历代来此采挖银子的矿民给山体遗下葫芦串一般的银矿洞。一九三五年秋,被打散的红军挺进师二纵队,在国民党反动派狠追死剿下,被迫躲进了那高山上的银矿洞。矿洞不见天日又缺吃少穿,红军战士身负重伤,境遇艰难。后来,党溪村民偷偷地给红军送粮、送盐,传消息,打掩护。尽管国民党民团对党溪、茶坪一带进行前所未有的围剿,但是驻扎在党溪茶坪山顶矿洞的战士们却十分安全,最后终于胜利突围。

如今,人们就把红军藏身的银矿洞为红军洞。

南长湾大捷

--赵真友

1936年4月,遂浦龙三县反动地方武装,对江山、遂昌、龙泉、浦城边境的红军进行围剿。敌人采取移民并村,烧、杀、抢、掠的办法切断群众与红军的联系,企图彻底消灭红军。5月,红三纵队到达党溪境内火烧敌人的碉堡,隐蔽在深山中的红军见敌人碉堡被烧,立即下山与三纵队汇合。第二天,大部队向东坑桥进发,路经青草洋时又遭遇敌军兵团。在红军主力声东击西的战术下,在歪头山下的南长湾伏击敌人,不到半小时就将敌保安团打的落花流水。这就是歪头山南长湾的战斗。

杨文广怒劈来龙岗

--赵真友

党溪茶坪的来龙岗,山势险峻,东接大福罗,西连古泉山,山岗相连,蜿蜒逶迤,山清水绿,森林茂密。

宋代,村子里出了一个恶霸独眼龙。独眼龙偷鸡摸狗,敲诈勒索,无恶不作。后躲避官府镇压,集结一批地痞无赖上山当起了山大王。朝廷派杨文广率兵来剿匪。杨文广来到党溪,由于不熟悉山势地形,几个回合下来不见独眼龙人影。后来杨文广通过明察暗访,在风水先生指点下,带兵前往来龙岗,在山涧外喷狗血,突见山涧上冒出一座石板桥。杨文广骑马过桥与独眼龙大战,最后替天行道,挥剑斩了这个作恶多端的山寨王。

如今,来龙岗上还有一座被劈开两半的山峰,山峰之间还架着一块鬼斧神工般不经雕凿的石板桥呢!

金扁担 银坑洞

谢荣华

宋朝,南浦溪上游的党溪村贼寇作乱,朝廷命杨文广征剿。而这是一座高及云端的矿山,历朝历代百姓来此采挖银子给山体遗下葫芦串一般的银坑洞。杨文广率官兵登上山顶却见两座岩石间横卧一条石梁,人称“金扁担”。两崖之间一条青龙,张牙舞爪,众将士不敢上前。杨文广一枪朝两崖之间戳去,金光一闪枪头寸断。杨文广不明缘由却不服输,于是抽出佩剑一跃而上,将坑洞上方一块凸起的岩石齐整整地砍了下来,崖壁上鲜血自流。却正是贼寇蜂起的血脉所在。此后,南浦溪上游的盗贼再也成不了气候。

如今,你只要来到金扁担银坑洞前,仍可以看到崖壁的杨文广着剑处,在淌着殷红的鲜血呢!

仙女池与晒衣岩

祖碧霞

党溪村北侧东西坑的大峡谷,沿线有十来处瀑布群。其中一处瀑布顺山势而下,临水的崖壁处有一个圆润的水池,像是一把躺椅,底处则是一个九米见方的天然的浴池。

据说,这是天上王母在侍女怂恿下私下凡间,来到“党溪”这地方。王母见此胜景不觉停下了脚步,因贪图泉水清冽退衣沐浴。为躺着舒适便用玉指在水流最湍急处捣了一个圆润之所,舒展四肢。而侍女为晾晒王母的罗裙,便把水池向阳一侧灌木尽数扫平,化作一块巨大而平整的岩石。王母与侍女在池水中玩耍嬉戏,天色渐亮时匆忙离去忘了将那躺椅与晒衣岩变回去,从此留在人间。此后,这汪泉水就被人们称之为“仙女池”,旁边那几十丈宽阔平坦的岩石,就被称为“晒衣岩”。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南浦时政
更多>>新福建
更多>>文化文明
更多>>理论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4 FJN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浦城县五一三路132号
办公电话:0599-2822949   E-mail:408759325@qq.com
浦城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2871397   举报邮箱:pcsx888@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码35072202010026   闽ICP备150183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