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浦城新闻网 > 理论 > 正文

以数字人文学科建设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2022-08-29 17:18:34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数字技术发展是工业革命以来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历史变革,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必须紧紧抓住数字技术发展的时代机遇和现实动能,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实现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以数字人文学科建设推进福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是福建哲学社会科学积极融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时代进程的重要路径。

以数字人文学科建设推进福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优良的发展环境。早在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在计算机和互联网尚未普及之时,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极具前瞻性和创造性地作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数字福建奋斗目标,开启了福建推进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进程。“数字福建”建设,正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福建省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数字福建”建设中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为福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时至今日,福建成功举办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了大量福建经验、福建案例、福建技术和福建产品;数字政府建设领跑全国,省级数字政府总指数名列前茅;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居全国前列,数字经济发展土壤优渥;数字经济态势喜人,成为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新动能、主引擎;数字成果全民共享,日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数字福建”建设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与数字福建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需求相比,福建数字人文学科建设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需要在机构设置、理论引领、融合创新、特色发展等方面做深入思考和主动调整,更有力地助推福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第一,完善福建数字人文学科的机构建设。福建省内高校需重视数字人文学科相关的机构建设。目前,省内仅少数高校如厦门大学、福州大学、闽江学院设有与数字人文相关的研究机构,但这些机构主要基于数字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呈现出明显的“数字”重而“人文”轻的属性,更像是“数字”学科而非“数字人文”学科,缺乏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关注。国内高校中,继武汉大学2011年设立了中国大陆首个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后,南京大学于2018年成立数字人文创研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于2019年在信息管理系建立校级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于2020年成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于2021年成立数字人文中心。这些机构都关注数字时代的人文焦点,推动数字时代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与传播转型。

第二,增强福建数字人文学科的理论引领。数字人文依靠数字技术推动人文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创新,提供了某些可以重复和推广的研究思路和操作技术,拓宽了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空间。但数字人文的本质是人文,需要拥有对自身“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做”等问题的自觉理论思考,需要统筹考虑数字技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维度。福建数字人文学科建设,需在现有的数字技术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从技术应用层面向数字人文理论思考的跨越,即实现人文思维对数字技术发展的引领和前瞻,而非满足于数字技术的社会化应用和普及,或甚至以数字技术接管和替代新时代的人文思考。数字人文的人文学科属性至少要承担两个层面的理论责任:首先要运用数字资源和技术能力推动人文研究的深化,推动人文学科新问题、大问题和难问题的研究进展;其次要注意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技术哲学理论,关注数字技术理论与传统人文哲学理论的对话和融合。增强数字人文学科的理论引领,将为福建数字人文学科建设乃至“数字福建”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第三,推动福建数字人文学科的融合创新。数字技术具有穿透学科知识壁垒的能力,数字人文学科的发展要求在多个层次上实现融合创新。首先是不同知识体系的学科间融合创新。数字人文的发展,要求传统哲学社会科学与数据科学、网络科学、认知科学、统计科学、工程科学之间建立起新的知识联接,实现知识内容的融合创新,生成立足于时代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这种深度融合既发生在文、史、哲、语言学、档案学、艺术学、心理学等传统人文学科内部,也发生在文科、理科、工科、医科等大学科领域之间。其次是人文学科知识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即人文内容的数字化应用发展。这个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过程,将推动传统人文学科重大问题的创新性解答,并对新发现的时代问题和时代需求作出积极回应。第三是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发展。数字人文的发展必然进一步便捷各文明之间的交流,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通。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数字人文的发展必然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推动各文明之间的深度对话和融合创新。

陈舒劼 作者为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本文系2022年度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推进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南浦时政
更多>>新福建
更多>>文化文明
更多>>理论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4 FJN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浦城县五一三路132号
办公电话:0599-2822949   E-mail:408759325@qq.com  闽ICP备15018385号  
浦城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2871397   举报邮箱:pcsx888@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码3507220201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