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浦城新闻网 > 理论 > 正文

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2022-04-25 09:30:24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减碳曲线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存量优化和增量提质,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行业碳达峰。工业既为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用提供丰富的产品,也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要把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切实减少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服务业低碳发展;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促进石化化工与煤炭开采、冶金、建材、化纤等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引导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推动产业结构由高碳向低碳、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

加快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将绿色低碳发展要求贯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增强城乡气候韧性,建设海绵城市。结合城市更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加快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水平。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因地制宜推行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不断提升铁路系统电气化水平。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优化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发展智能交通,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加快交通运输电动化转型。

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优良的生态环境具有高质量的固碳能力,可将大气中自由运动的“动碳”转化为内嵌于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的“静碳”,从而减轻大气温室效应。发展富碳农业,依据自然界植物生长规律,遵循生态环境学、能源经济学、土壤学、植物学等基本原理,运用系统工程和现代科技成果,将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大自然不能自然消纳的巨量二氧化碳用于农作物生长,同时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发展光伏发电不仅不需要水资源,还能增加低碳能源供应。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巩固和提升我国碳汇能力筑牢基础。以森林、草原、湿地、耕地等为重点,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强化湿地和耕地保护,不断提升碳汇能力。加强与国际标准协调衔接,完善调查监测核算体系,鼓励试点探索。

多措并举实现长远目标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多维、立体、完整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由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单位“单打独斗”。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发挥地方、行业、企业和公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分类施策、持之以恒、重点突破。各地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落实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行业、企业积极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的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大创新力度,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理论和制度创新,提前布局低碳零碳负碳重大关键技术,有序推动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的攻关。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成因、碳汇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突破储能、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实现氢能及储能技术、先进安全核能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协同推进,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破解“卡脖子”难题,并为颠覆性技术留足空间。大力发展碳循环经济,变能源和工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废物”为含碳材料等有用资源,实现多能互补、梯级利用。加快培养一批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等领域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健全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完善投资、金融、财税、价格等政策体系,加大财政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和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完善碳排放数据管理和发布制度,并与国际标准衔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保障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统筹推进绿色电力交易、用能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的建设。

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实现“双碳”目标,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引导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破除制约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的建立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应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坚决反对不合理的奢侈浪费,鼓励公众低碳出行、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等,从而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时尚。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主动参与气候治理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情,加快共建“一带一路”投资合作绿色转型,深化与各国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进一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应有贡献。

同时,还要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安全降碳。(周宏春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


1  2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南浦时政
更多>>新福建
更多>>文化文明
更多>>理论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4 FJN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浦城县五一三路132号
办公电话:0599-2822949   E-mail:408759325@qq.com  闽ICP备15018385号  
浦城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2871397   举报邮箱:pcsx888@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码3507220201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