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浦城新闻网 > 理论 > 正文

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不懈奋斗

2021-10-09 09:12:43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准确把握新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标志着我国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吹响了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军的号角。但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造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依然任重道远。要更加准确把握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特点,驰而不息、接续奋斗,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奋斗,实现了从解放前的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到基本解决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首位,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中国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大步,14亿多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全面提升和增强,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在此基础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创造更加美好生活,要充分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用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条件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发展必须更加充分更加均衡。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而我国发展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例如,从社会发展上看,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均等化程度偏低。从生态建设上看,一些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一些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时有发生,生态保护修复任务依然艰巨。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来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还有不小的差距,城乡之间在收入、医疗、教育、就业、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在此条件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创造更加美好生活,必须努力提高发展的水平、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发展的充分性,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推动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比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我国实现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但也存在现有差距继续拉大的风险;全球疫情仍在演变,我国成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增强了世界对我国制度、文化和治理的认同,但受国外疫情影响,我国散发疫情时有发生,对经济持续稳定恢复造成一定影响;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形势下,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但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均衡,就业压力大,等等。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人民更高品质的生活,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此背景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创造更加美好生活,对于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凝聚党心民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办好中国的事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1  2  3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南浦时政
更多>>新福建
更多>>文化文明
更多>>理论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4 FJN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浦城县五一三路132号
办公电话:0599-2822949   E-mail:408759325@qq.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200010
浦城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2871397   举报邮箱:pcsx888@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码35072202010026   闽ICP备150183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