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胜”可待成追忆
2015-04-01 15:12:24 来源:浦城新闻网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读曼斯坦因元帅战争回忆录有感 冯·埃里希·曼斯坦因是二战历史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正是他,对“施利芬计划”的大胆修改,才有令人生畏的德军装甲洪流从阿登山地奔袭而出,导致英法联军迅速溃败,铸就了第三帝国横扫西欧如卷席的辉煌;正是他,临危受命收拾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残局,以漂亮的绝地反击赢取了一次难能可贵的胜利,使德军重新获得了东线南翼的战场主动权,创造了“北顿涅茨河上的奇迹”……荣膺元帅军衔的他,无愧于“天才战略家”的赞誉,在硝烟散尽、“尘埃落定”之际,冷静地对战争进行了尽可能客观的回忆和真诚的反思,那穿越半个多世纪时空依然朴实而鲜活的文字,仍然给今天的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憾! 把书名定为《失去的胜利》,这其中隐含了曼斯坦因多少的遗憾和感伤,我们已无从知晓,但透过书中的叙述,似乎能感知他在极力平复自己的心情,正如其在两军对垒时的指挥若定,不被杂乱的表象所迷惑和牵制,始终忠实于道德准则和理性思考,最大程度地展示和还原历史的真相,虽说还是无法避免地留下了个人好恶的痕迹,对此,我们的任何指责和苛求都是苍白无力的,也是粗暴不堪的,诚如他在前言中所说:“写此书的人不是历史学者,而是一个亲历这些事件的人。尽管我努力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当时的事、人及其决定,但仍是一个当事者的主观判断。” 从波兰战局开篇,到1944年3月离职搁笔,曼斯坦因为我们描绘的并非全景式的历史画卷,也不纯是个人“导演”的战争活剧的简单汇集,其中还掺杂了他对时局及关联人物的评判,无疑蕴含了文献式的极高价值。书中详尽记述了曼斯坦因亲自指挥的重大战役行动,从剑锋直指列宁格勒的闪电进击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巧妙攻占,从斯大林格勒的艰难解围到哈尔科夫会战的犀利反击,无不彰显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尤其是他在前人基础上拟订的“曼斯坦因计划”,更是参谋作业的典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曼斯坦因一方面要运筹帷幄与强大之敌进行生死较量,另一方面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应付来自最高统帅的干预和掣肘,正因希特勒的愚蠢和固执,葬送了德军许多眼看到手的胜利,最终输掉整个战争,即便如此,在与希特勒的不断争论中,曼斯坦因仍保持了传统的骑士风度,仍尽己能进行合理有效的作战,可以想见,如果能给曼斯坦因等德军优秀将领们指挥上更多的自由处置权,胜利的天平将向德军倾斜。 值得一提的是,全书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符合现代人们的阅读习惯,一些细节的描述和事例的举证,使我们仿佛耳闻目睹、身临其境。饶有兴味的是,曼斯坦因利用战争的间歇饱览了沿途风光和异域风情,这在他的书中多有精彩的落笔,好似在读者一直紧绷的心里突然绽开了几朵小礼花。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克里木战役期间,他对贾伊拉山和沙皇利瓦季亚宫的造访,在他见惯血雨腥风的眼中,居然发出了“如诗如画的景色是我所到之处从未见过的”赞叹。回忆录还提及发生在集团军司令部的趣事,一头雌鹿闯进了作训处长的办公室,两只鹦鹉将作战地图上的红色啄掉,这意外的插曲博得了我们会心一笑……如果说,对此书的深度研读,是每位战史爱好者的必修功课,那么,对此书的泛泛而读,亦是每位和平爱好者对战争的排斥和警觉,总之,套用一句陈词滥调:“开卷有益”。当然,书中颂扬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是基于对外侵略这一目的,相信每位读者自有鉴别力。 喜爱军事历史的我对冯·埃里希·曼斯坦因极为推崇,主要缘于他那无以伦比的统御军队的能力和近乎神话的赫赫战功,还有正直的品质、优雅的举止,以及深受部属拥戴的个人魅力!此刻,案前就摆放着他的回忆录,我合上书籍的最后一页,清晰地听到了内心的独白……(蔡旭麟)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