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浦城新闻网 > 省内动态 > 正文

厦门这个AI能处,会解题,也会解忧!

2025-05-21 09:46:4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这个AI能处,会解题,也会解忧!

当“智能体”成为教育“搭子”……

东南网5月2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素婷)近期,厦门市围绕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展开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其中,“AI+家庭教育”的新生态吸引了人们的关注。思明区开通20所“福建省家长云校试点基地校”,将通过AI智能匹配系统实现个性化学习推荐,开展家校共育数据互联互通工程;海沧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落地一台智能设备——“AI心小屋”,创造性地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家庭教育领域,开辟智能咨询服务的新路径。

今年以来,厦门校园内外的“AI含量”越来越高,在AI技术加速演进的今天,家庭教育正从“经验主导”走向“科学赋能”,从“知识传授”到“创新培育”,迎来重构与升级的契机。

如何推进家庭教育科学化、个性化、普惠化,帮助千万家庭拥有更从容的教育场景,答案或许就在“AI+家庭教育”的创新路径中。

课堂里的“AI助教”厦门超20所学校完成AI大模型部署

人工智能风暴正席卷鹭岛校园,各校纷纷借助AI技术为传统课堂注入活力。

双十中学率先部署国产大模型DeepSeek,为教学、教研、管理带来了智能化、个性化的新体验;滨北小学科学课堂上,智慧大屏和AR软件生动讲述《消失的恐龙》,激发科学教育活力;思北小学的“AI学伴”北北,能在课中课后发挥疑问互动、合作创作、示范和评价等作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的《水滴的旅行》课程里,老师结合智能AIGC豆包,依据所记录内容生成了水滴旅行路线图;海沧实验中学利用现有设备在高一、高二年级分别组建了AI学习室,用于探索AI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用AI模拟客户,让学生获得职业体验……操场上也迎来“AI金牌教练”——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通过记录学生表现的TT运动软件,利用AI技术生成立定跳远动作结构图,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动作要领,明确改进方向。

数据显示,厦门已有超20所学校完成AI大模型部署,形成“工具—场景—生态”三级跳,构建起一个更科学、更温暖、更具可持续性的教育生态。

成长中的“学习搭子”实现“一对一”教育新场景

人工智能的融入,还在于陪伴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新技术的创新应用,使得学生们拥有了充满智慧的学习好伙伴。

大同中学学生通过与智能体模拟对话完成口语背诵练习,系统进行检查,并记录检测情况;松柏二小探索家长云校数智化应用,可向家长和学生精准推送涵盖各阶段课程,形成个性化指导方案;海沧华附实验小学的智能纸笔系统,能够实时捕捉学生解题轨迹,精准定位认知盲区;东孚中学的 AI 体育课,通过臂带设备监测心率、步频,生成个性化锻炼方案;厦门特殊教育学校开发的“AI 手语翻译系统”,能够实时将课堂语音转化为手语动画,让听障学生同步参与讨论;在厦门英才学校的AI 自习室,教师正转型为“学习设计师”,他们运用智能系统分析学生知识图谱,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

同样,在厦门熹海高级中学的AI自习室,学生们可根据学习进度和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模式,AI学习系统能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智能推送针对性的练习题和学习建议。

记者注意到,“个性化”一再被提及,当“个性化”的指导和路径生成,AI学习搭子最终将实现更多师生“一对一”的教育新场景,相较于传统的家庭教育,AI技术的创新运用,让学生得到更高品质、更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让家庭拥有科学的教育起点。

生活上的“智慧伙伴”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朵朵”、“思思”、“蟹博士”……当学生们拥有了一位“智能体”好友,那些关于成长的喜怒哀乐,便有了新的交流空间。厦门实验小学引入的“AI心理老师”——“朵朵”,融合了大语言模型技术、专业心理学知识库、AI情感算法、虚拟人技术,采用多模型多维度特征提取方式,有效对人的综合行为作出评估。

海沧区教育基金会向海沧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捐赠的“AI心小屋”针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需求,精心打造的定制化AI陪伴解决方案,为青少年提供科学、个性化的心理支持与陪伴服务。

戴着眼镜的“蟹博士”是会展南小学开发的AI智能体,它会出现在平板电脑里,笑容可掬地说:“你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我。”它是“故事领航员”,也是创意小助手。思北小学的智能体“思思”不仅在课堂上发挥作用,还是每周“心语解忧电台”中备受同学们欢迎的知心好友,它吸收了大量学生真实的“成长困惑”和老师的回应技巧,为学生的理想信念、习惯养成、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拥抱AI 赋能成长

AI赋能家庭教育,厦门的实践证明,AI技术正在从工具层面升维至教育生态重构。

通过“家长云校”的数据互联、“AI心小屋”的情感计算、智能体的个性化诊断,家庭教育正突破时空限制,形成“数据驱动决策、算法优化路径、情感联结成长”的闭环系统。这种变革不仅提升了教育效率,更重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模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智能时代获得有温度的成长。

专家观点

要坚持“技术赋能”而非“技术替代”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科室原主任、厦门市心理学会特聘顾问高思刚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称:“厦门市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为AI时代教育变革提供了技术赋能的新范式。一是重构智能化教学场景,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二是提供个性化教育新范式,构建了家校共育数字生态,完善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三是创新心理健康防护体系。AI通过行为数据采集、算法分析、个性化干预形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防护链。”高思刚认为,随着AI技术飞速发展并在教育领域日益广泛应用,要坚持“技术赋能”而非“技术替代”。需建立AI教育伦理体系,防范数据隐私风险和技术依赖。加强教师“学习设计师”培养,平衡人机协同关系。探索生成式AI在创新思维培养中的深度应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南浦时政
更多>>新福建
更多>>文化文明
更多>>理论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4 FJN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浦城县五一三路132号
办公电话:0599-2822949   E-mail:408759325@qq.com
浦城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2871397   举报邮箱:pcsx888@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备案码35072202010026   闽ICP备150183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