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福州(一):“习书记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初心”(上)
2021-02-07 18:07:16 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网站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文学方面,中国古典文学聊得不少。他喜欢的一些外国作家和作品,我也很喜欢。比如,俄国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阿·托尔斯泰等大文豪的著作。他对德国文学的兴趣非常浓厚,多次讲起歌德的《浮士德》,席勒的《阴谋与爱情》。他还经常谈起法国文学,像莫泊桑、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小仲马等著名作家的书他都精读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不止一次讲述过他的读书故事,说他的最大爱好是读书。2014年10月,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一口气列了66个外国文艺家的名字,绝大多数是作家。根据我的了解,对这些文学大师的作品他确确实实领悟得很深刻、很透彻。 在聊天交流中,我发现他读书非常深入、非常细致,把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在故事中所想要表达的寓意解读得很深刻,而且他博闻强记,《战争与和平》里那么多的人名、那么多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他都记得很清楚。有时还会谈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浮士德》在我来看是很难读懂的书,但习书记很了解《浮士德》的时代背景以及该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特点,有时候他寥寥几句话,就把一个问题讲得很透彻,使我受益良多。 习书记经常会谈一些他当年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西北黄土高原恶劣的环境、贫瘠的土地和昏暗的窑洞、善良朴实的乡亲们,在他的娓娓道来之中展现了一幅极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在他的讲述中,我能感受到青少年时代的他在那里经历了多少艰难和困苦,包括扛粮包、吃生肉、跑几十里山路借书这些事,他都讲过。他在回忆那段艰苦岁月的时候,我听不到一丝一毫的抱怨,而是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奋斗的豪情和他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1990年到福州任市委书记之初,是如何开展调研的?他在日常工作当中开展调研有什么特点? 梁建勇:习书记的调研不仅限于上任之初,而是贯穿整个任职期间。习书记调研的频率是很高的,而且他调研从来不是走过场、做样子,而是注重实际效果、注重解决问题。一是,他每次下去带的人不一定多,但人员配置很有针对性。他会根据地区的特点和之前掌握的一些情况,预先做好功课,在去之前指向就很明确,涉及哪个领域的,就带相应部门的人去。二是,他专门去问题多的地方。当时,改革开放只有10多年时间,福建沿海的县(市)面临着很多特殊问题,比如走私、贩私、偷私渡等,这些问题高发的地区,比如福清、长乐、连江、平潭这几个县(市),他都及时去调研,为他后面解决这些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 福建沿海偷私渡问题突出,有时代因素,也有历史因素。改革开放初期,国门打开了,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更多,再加上福清、长乐、连江、平潭这几个县(市)的华侨关系非常多,沿海地区出去也方便,很多人踏上一条船就出去了,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另外,福建与台湾隔水相望,所以也有不少私渡去台湾的人。 鉴于偷私渡问题对国家形象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习书记一上任就到这几个偷私渡频发的县(市),针对焦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开现场会,并到各县的港口、码头、边防、哨所等地方检查。在习书记任上,治理偷私渡工作正式列入社会综合治理的重点工作。在他领导下,市委调动各个部门齐抓共管,认真开展调研摸底,对症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各项工作稳妥落实,再加上制度保障,偷私渡频发状况得到有效遏制。从那以后,福州偷私渡问题得到根本好转,很少再有这种事发生。 偷私渡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具体,而整个城市的治理和经济发展,则有赖于宏观层面的把控。习书记对此也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先从基础调研抓起。他刚来福州时,整个城市经济实力还很弱,基础设施落后。福州虽然是省会沿海城市,但一没有高速公路,二没有大型港口,一些干部的工作作风也比较散漫。习书记在机关工作作风方面做了大量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了解了真实情况。他首先致力于在福州市党政机关营造一个“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软环境。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