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2023-05-19 18:10:24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李碧珍 徐慧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产业转移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手段、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省沿着总书记指明的方向,不断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持续增强产业承接转移能力、协同创新产业转移合作机制,扎实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产业有序转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 产业有序转移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手段。要发挥我国国土空间的战略纵深比较优势,通过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维护产业链完整性和安全性,形成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通过产业在转移中升级,促进制造业向数智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利用国际局势变化的有利机遇期和战略窗口期,国内市场向全球持续开放和主动对接,全面提升产业转移的承接层级和质量,在“引进来”的同时带动技术、品牌、标准等高质量地“走出去”。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欧盟产业链、供应链联系,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支点打造区域主导型产业链,夯实中国制造业更高质量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能力,为全球商品要素资源供给创造需求,为全球范围内产业链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增强国际循环的核心竞争力,为世界经济贡献中国力量。 产业有序转移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一方面产业转移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联系的重要纽带。在产业转移中,各地区根据自身禀赋特色和现实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打破地区之间相互封闭带来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促进地区间特色资源流动互补、制度规则标准有序对接,实现地区之间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同时比较优势的发挥和合作带来的收益强化了区域之间在产业和产品中的分工,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联系与合作。另一方面,产业有序转移是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从发展理论和国际实践看,制造业比重下降过快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是避免产业空心化、维持各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大力发展制造业必须以国内为主自立自强,从产业布局角度来看,产业必须以国内布局为主,通过产业国内外有序转移来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安全,培育自主研发和持续创新能力,强大国内市场,这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以产业有序转移全面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不断夯实实体经济根基。一是明确产业转移方向。产业承接方面,我省兼备山海资源优势,各地区要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和比较优势梳理产业承接的目标、方向和方式。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从市场主体需求出发,分析需要开展建链、补链、固链、强链的具体产业,分类分层积极主动有序推进产业转移。产业转出方面,对不同因素导致的产业转移要客观理性并精准施策分类指导。对关系民生以及关键领域自主可控的新兴战略产业,在产业转移中要强化经济安全底线思维,引导企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对国际产业转移的转出行为,在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信息服务,从产业链的重要性和稳定性、产业国内和国际转移的优劣势等方面为企业理性选择提供信息参考。二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全省以“两极两带三轴六湾区”空间格局为引领,增强福州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两极的主体功能。依托各都市圈、城市群合理优化产业转移空间布局,带动沿海城镇发展带、山区绿色发展带“两带”高质量协调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拓展北部福州宁德至南平、中部泉州莆田至三明、南部厦门漳州至龙岩等“三轴”协同对接,支持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等“六湾区”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区域经济内生化发展模式,形成各区域产业发展主体功能明确、分工合理、相互促进、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之间的有效互动、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三是培育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培育和打造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引导和储备光电、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生态,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高度重视发挥产业链链主作用,锁定重点目标企业开展一企一策转移对接,推动链主企业增强发展能级和头雁作用,吸引配套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集聚,增强产业间的黏性和产业链在不同地区间延伸的惯性。 持续增强产业承接转移能力。一是做强做优产业转移对接平台。搭建采取共建、托管、飞地等方式,建设具有福建特色的园区建设标准化体系,建立健全以亩均绩效、节能减排等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制度,实施差别化奖惩。统一高新企业认证,减少企业重复认证,加速创新转化。建设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平台,互通信息,共享资源,打造各地区科创走廊。二是加强协调对接和联动发展。探索建立常态化对外联络机制,促进各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上的深度对接。以“海丝”核心区为战略支点,主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辐射东南亚,继续支持龙岩与广州、三明与上海对口合作,深化东西协作和对口支援,持续推动闽宁合作,对台打造政策开放、便捷服务、合作紧密的第一家园。沿海地区带动辐射南平、三明、龙岩等地联动发展,主动深化合作,以梯度转移和产业集群协调发展方式,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三是形成差异化承接转移。各地区要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条件,发挥地区比较优势进行差异化承接转移与合作。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要继续发挥要素集聚优势,带动山区共同实现现代化。莆田、南平等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转移,打造成为现代化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区域。闽西革命老区吸引产业梯度转移,要进一步细化区域发展政策,注重人与自然相协调,确保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在转移中强化技术创新,为升级传统制造业和发展先进制造业提供新的空间。 协同创新产业转移合作机制。一是创新产业转移合作模式。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把产业转移重点放在壮大产业基础和推动发展上,持续探索如“企业+资源”“市场+产品”“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等合作模式。在转移中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超前部署未来产业,为企业谋划拓展合作新领域,为产业拓展发展新空间,为乡村夯实振兴基础。二是创新产业转移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完善全方位链式服务平台,如科技创新中央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享平台、技术与交易平台等,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构建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和征管协调机制,加强常态化沟通、信息共享和行动协作,合理分配企业注册地和投资地之间的地方税,实行“属地征收、利益共享”政策,并妥善解决区域投资、税收等利益争端处理,形成有利于要素流动的良好环境。建立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探索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建立多元主体参与飞地协调机制以及利益分配共享机制,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飞地合作关系。三是强化政策集成创新机制。加快统一市场建设,促进服务流程再造、标准互信互认、数据汇聚共享,协同支持企业培育、集群建设、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重点强化用地用能、财政金融、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保障,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确保项目能落地、有支撑、可发展。探索对重大战略项目、重点产业链和创新链实施创新资源要素协同配置,围绕重点产业形成上下游配套网络构建产业链创新链双循环体系,构建“产业+载体+配套+运营+机制”五大要素联动效应。探索设立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等方式,通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支持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能有效落地发展。探索放宽创新要素跨行政区域流动限制,推进资源、能耗、产权、技术等要素资源跨行政区域交易。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