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古城钟灵毓秀 ——锦城述古话风光
2017-07-18 11:26:08 来源: 责任编辑:浦城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蒋 仁
锦城,原名旧城,方言谐音又称九城、曲城。古属清湖里二图。 锦城村何以称旧城? 据《浦城县志》及其他历史书记载和出土的文物论证,锦城有两千多年历史。 战国中期,越国灭亡,越王勾践的子孙为楚军所逼,或败走南山,或散居海上。大约从那个时候起,勾践后裔进入福建地区,与当地土著人结合,繁衍成一支兴盛的闽越族群,拥立无诸为王。今浦城就是闽越族群的中心活动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削弱地方势力,将无诸闽越王降为君长,无诸不满。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举行起义,反秦抗暴。无诸率领闽越队伍,赶到大泽乡时,陈胜、吴广已失败。无诸便率队伍参加楚汉相争,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王朝。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以佐汉有功,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统领闽中故地。闽越国系汉廷藩属国,但属于半独立状态。无诸统治时期与汉廷关系尚好,国内比较安定,与邻国关系比较好,经济有所发展,国力比较强盛。无诸死后其子郢继位,渐渐开始变化。当时有反汉廷者,往往暗中勾结闽越,引起汉廷严重不安。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发生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叛乱,吴王刘濞失败,汉廷收买东瓯王杀刘濞,刘濞子子驹逃到闽越国首都浦城。子驹到闽越国后,劝闽越王出兵攻打东瓯王,以报杀父之仇。闽越国王同意子驹要求,出兵攻打东瓯国。东瓯国急请朝廷救援。汉廷大为不满,出兵攻打闽越国。闽越国大军压境,国之将亡,闽越国内部混乱纷纷。闽越王胞弟余善杀其兄郢,将其头胪送到汉将手上,朝廷才下令退兵。封无诸孙繇君丑为闽越王,余善不满。汉廷为权宜安定起见,便封余善为东越王,两王共处。但余善总认为辈份比繇君丑大,又是杀郢有功之臣,便大权独揽,不把繇君丑放在眼里。自刻“玉玺”,自号“武帝”,招兵买马,扩大武装,在闽北建6城拒汉。其中在浦城建3城,即汉阳城(在仙阳)、临浦城(在今仙楼山)临江城(在今锦城)。汉阳城最前线,临浦城是行宫,王城在临江城。 浦城是闽越国腹中之地,其他3城是汉城在崇安城村、大潭城在建阳、乌阪城在邵武。余善经20多年准备,阴谋惭惭暴露。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南越王赵佗叛乱,余善趁汉廷出兵讨伐之机,口头表示愿意出兵协助讨伐。闽越国兵进广东揭阳时,就按兵不动,暗地派人与南越王赵佗勾结,同反汉朝廷。阴谋被汉将察觉,汉朝廷调兵四路入闽,直攻闽越国。其中一路直至浦城。闽越国内部族群首领联合起来,在临江城杀死余善,众皆投降,闽越国灭亡。闽越国亡后,汉朝廷认为闽越人凶悍,恐再次聚集闹事,便将这里百姓全部迁到江淮地区,临江城因此成为废墟。 临江城是6个城中最大的一个。城址东为临江溪,南为开阔盆地,北为金鸡山。金鸡山与5座山丘绵亘一脉,海拔368米,设有烽火台。在田畈中间,周筑土为宫墙。虽经两千多年来风雨侵蚀,今尚存长30多米、宽5米、高3米的旧城墙遗迹,世称城墙栋。在松树墩、苦槠树墩、亭后墩和河墩等7处有烽火墩遗址(今名有七墩村)。在锦城村中及田畈、山地出土大量宫廷建筑汉瓦秦砖。在金鸡山坡南北长600多米,东西宽200多米范围内暴露大量先秦时代的印纹硬陶、汉代的绳瓦、筒瓦碎片。从诸多方面考证临江城是闽越国宫城所在地。因余善被杀在临江城,当地群众在金鸡山坡建东越王庙供奉他。宋代诗人真山民《东越王庙》诗:颓檐斜照网蛛丝,陈迹凄凉万古悲。柘水尚鸣亡国怨,山松曾见受封时。碑因苔蚀无完字,城为田侵失旧基。当日东瓯知几战,如今赢得一荒祠。庙虽无存,而址尚在。 厦门大学人类自然研究所陈国庆、蒋炳钊等5位教授合著《百越闽族史》(1988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中,明确提出闽越王宫在浦城。2001年4月,在福州梅峰宾馆召开闽越文化研讨会上,笔者递交论文《浦城闽越时期的重要地位》,引起与会者震动。蒋炳钊教授在大会发言时赞同我的观点,他说重大事件均发生在浦城。如闽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这泉山就在浦城;《史记》中的汉阳城在浦城;闽越国建六城浦城占三城;吴王刘濞子子规逼难亦在浦城;追捕子规的冯中郞也病瘁于浦城;余善被杀于浦城;纪念余善的越王庙也在浦城;东汉建安八年(203年)闽越族后裔10万大军云集汉兴(今浦城)决定北上与孙权抗衡,孙权泒贺齐平叛,怕有反复,再度将汉兴住民迁至江淮间。他总结报告时再以肯定口气提出闽越王宫城是在浦城,其他地方无须争议。 锦城,这个悠久的古村落,历经2000多年风雨沧桑,而今是天变地变万物皆变。新楼林立,巷陌纵横,一派欣欣向荣景象。说古话今,文人墨客笔下有写不完的文章。 解放后,1950年设乡,称锦城乡,辖区28.26平方公里,折合面积34234亩,共29个自然村,住地海拔皆在220——240米之间。是一块小平原,丘陵低山环抱,叠翠层峦。美丽的田园风光,视野开阔,北以金鸡山为屏障。公社化后于1961年划为锦城、余元、山后、七墩、石壁5个大队,1985年大队改称村。 锦城村,辖锦城、下锦城、下厝坪、对门山、鸡兜止、锣鼓坪6个自然村,共6.11平方公里,折合面积11384亩。其中耕地3440亩,单产千余斤,全村年产稻谷1700多吨。村民500多户2100多人,主要有尹、叶、刘、吴四大姓。尹氏祠堂至今尚存,是尹氏家族的发祥地。四大姓皆出了很多人才。 甲午年三月,春光明媚,百花盛开。浦城县老年书画艺术研究会组织采风团,到锦城采风。是日上午从城关出发直达锦城,在村干部陪同下先参观锦城桥,该桥原是廊桥,与西乡的澄湖桥、临江的镇安桥并列为三座廊桥。不幸的是20世纪40年代,不慎把烟火掉入桥里,因火灾桥被烧毁。此后改为草桥。1974年村民自力更生,改建成石拱通车公路桥。古廊桥部分桥墩尚在。临江溪古代可以通船和竹筏,直下观前转至城关码头或下至南平福州。以后陆路兴旺,水路渐衰。 锦城风光,东南有石壁潭,风景秀丽,乔木掩映,碧波荡漾。采风团接着进入村中,参观尹氏祠堂。此祠堂曾在长时间内为小学,近年因小学布局调整,小学校址外迁。尹氏家族准备将祠堂装修,以敬奉先祖。据《浦城县志》记载:尹氏系明朝弘治(1488—1505年)间,从浙江遂昌县大柘村迁至临江高坑村,后迁到锦城,始祖尹自亮。历经600多年来繁衍,浦城姓尹有800多人,绝大多数居锦城,可以说锦城是尹氏家族居住中心地区。尹氏宗祖非常重视教育,如清同治、光绪间,临江创办“正学书院”,锦城的尹芳椿、尹赞商先后参与共建,由于重视教育,人才辈出。 随后采风团参观民居古宅,古城故址,新楼新街。在村南看到一株古樟,虽历经千年洗礼,依然根健、杆粗,枝繁叶茂。采风团参观后,满载而归。笔者赋《锦城观感》七律一首: 殿廷已失两千秋,故国宫垣迹尚留。祸起萧墙争霸业,城遭战火变荒丘。 山川景赞今朝月,巷陌基寻昔画楼。世事沧桑春几度,风云过后立潮头。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